题名

太平洋戰爭前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1941-1943)

并列篇名

Chiang Kai-shek's Postwar Vision as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Pacific War (1941-1943)

DOI

10.7058/TAHJ.201206.0121

作者

段瑞聰(Ruicong Duan)

关键词

蔣介石 ; 憲政 ; 戰後構想 ; 亞洲情結 ; 獨立自主外交 ; Chiang Kai-shek ; Constitutionalism ; The vision on China and the worl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 Asian consciousness ; Independent diplomacy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2 / 06 / 01)

页次

121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內政和外交兩方面,分析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至1943年開羅會議結束這一段時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綜觀這一時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特徵:第一,守勢國防與「自強」之夢。蔣介石在日記裡經常流露出對英、美、蘇的不滿,發誓要自強。蔣介石積極主張收復失土與恢復主權,挾持亞洲弱小國家獨立,但是卻三番五次表示不以亞洲領導自居。這令人想起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所提倡的「韜光養晦」外交戰略。由此可以看出20世紀中國外交戰略的連續性。第二,蔣介石有著濃厚的亞洲情結。蔣積極支持亞洲弱小國家獨立,甚至對於戰時加入軸心陣營的泰國,也希望幫助其戰後獨立。對於給中國帶來巨大損失的日本、也主張寬大處理。由此可以看出蔣作為中國領導人的博大情懷。第三,蔣介石在摸索一種獨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戰略。蔣介石拒絕與英國單獨結盟,一方面因為蔣對英國不信任,另一方面,他擔心會引起蘇聯嫉妒也怕影響戰後與德國和日本發展關係。這些無疑都是蔣介石獨立自主外交的具體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蔣介石的戰後構想具有前瞻性。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s postwar overall framework,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levels, as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v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in 1941 and the end of the conference in Cairo in 1943.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to be observed in this framework. First, Chiang held a national se lf-effacement policy in defense and a dream of domestic ”self reliance. ”In his diaries, he often swore to do so, especially the ”self reliance”, and released his resentments and frustrations toward the British, the US, and the Soviets. Chiang advocated enthusiastically the territorial recovery and sovereignty independence for weak or small nations in Asia, and denied repeatedly the allegation of China's ambition in the area. This reminds one of the ”low profile” foreign policy of Deng Xiaoping in the late 1980s, suggesting that there might be a sort of continuity in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Secondly, Chiang had strong Asian consciousness. He was generous to the postwar treatment of Thailand, and even Japan, China's former enem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irdly, Chiang had in mind a grand diplomacy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He refused to ally with the British, partly for his distrust of them, and partly for his worries about it might have on the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s, Germany, and Japan. In that sense, Chiang's postwar vision was promis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劉維開(2004)。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
    連結:
  2. (2008)。宋子文駐美時期電報選(1940-1943)。上海:復旦大學。
  3. 《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所藏)。
  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5. 井上久士(1996)。中國の戰後構想─中國國民黨と中國共產黨。近きに在りて,30
  6. 王世杰(1990)。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 王建朗(2008)。大國意識與大國作為。歷史研究,6
  8. 王建朗(2011)。試論抗戰後期的新疆內向:基於《蔣介石日記》的再探討。晉陽學刊,1
  9. 西村成雄編(2004)。中国外交と国連の成立。京都:法律文化社。
  10. 汪暉(2009)。冷戰的預兆:蔣介石與開羅會議中的琉球問題。開放時代,5
  11. 和田春樹編(2011)。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6卷 アジア太平洋戰爭と「大東亞共榮圈」 1935-1945年。東京:岩波書店。
  12. 周開慶(1975)。記中央設計局物質建設五年計劃草案。傳記文學,27(5)
  13. 松村史紀(2011)。「大国中国」の崩壞─マーシャル‧ミッションからアジア冷戦へ。東京:勁草書房。
  14. 段瑞聰(2006)。蔣介石と新生活運動。東京:慶應義塾大?出版?。
  15. 段瑞聰(2009)。1942年蔣介石訪問印度之分析。民國研究
  16. 段瑞聰(2011)。蔣介石の第三期國民革命中心理論。中国研究,4
  17. 秦孝儀編(198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3編戰時外交(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8. 秦孝儀編(1988)。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4編戰時建設(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 秦孝儀編纂(1978)。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0. 張希哲(1975)。記抗戰時期中央設計局的人與事。傳記文學,27(4)
  21. 梁敬錞(1978)。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陶文釗編(2010)。戰時美國對華政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3. 楊奎松(2008)。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4. 葉惠芬編(2001)。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籌設篇。臺北:國史館。
  25. 榮孟源編(1985)。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6. 劉維開(1996)。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人事初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
  27. 劉曉莉(2009)。國民政府與敦巴頓橡膠園會議。民國檔案,2009(3)
  28. 蔡盛琦編(2010)。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
  29. 鄧野(2010)。民國的政治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0. 顧維鈞(1987)。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余以澄(2019)。東北調查委員會與抗戰末期國民政府復員東北的籌劃。政大史粹,34,49-82。
  2. (2017)。戰時彈性外交的初步發展:論蔣中正宋美齡的中英外交決策 (1942.1-1943.5)。亞洲研究,73,9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