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物保存法的制定及其施行困境(1930-1949)

并列篇名

The R.O.C.'s Antiquities Conservation Law and Its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1930-1949)

DOI

10.7058/TAHJ.201206.0041

作者

黃翔瑜(Hsiang-Yu Huang)

关键词

古物保存法 ; 大學院古物保管委員會 ; 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 ; 文化資產 ; 古物 ; Regulation of Antiquities Conservation ; Academia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 Central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 cultural heritage ; antiquities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2 / 06 / 01)

页次

41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1930年6月「古物保存法」公布以來,曾先後影響中國與臺灣兩地文化保存的發展。「古物保存法」在中國施行了20年。卻在1945年踉踉蹌蹌地來到臺灣,延續其法制生命又賡績施行了38年。它在中國誕生,卻長眠於臺灣,聯繫了中國及臺灣兩地在文化保存法制的發展。因其在臺施行久,對國內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帶來一些深刻的影響,也間接催生出現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此弔詭性的歷史命題,值得進一步去探究。然而,考察當前學界探討國民政府時期制訂的「古物保存法」議題,大多呈現一種不甚瞭解,或是誤解的看法,以至於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見解,尤其在解析「古物保存法」之制訂緣由及其在中國施行之歷史經驗,常不乏有錯漏之處。因此,本文運用國史館典藏的《國民政府檔案》、《行政院檔案》、《內政部檔案》、《教育部檔案》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等一手史料進行研析,以探討戰前國民政府是在何種歷史情境下制訂出法律形式的「古物保存法」,進而發現該項法制是以考古出土物件為法制核心,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為法制推動的機關,再以中國現代考古學做為該項法制的維護及備援角色。最後,也觀察到該法制施行績效不彰,係主管機關降編改隸、保存體制內的系統衝突,以及文化保存預算規模遞減等因素所致之。故從上揭命題的探究,不啻能體現國民政府時期文化保存法制早期圖像及其演繹的軌跡。

英文摘要

Since its announcement in June 1930, the R.O.C.'s Antiquities Conservation Law have had some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both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t was enforced in China for 20 years, and then being continued in Taiwan for yet 38 more years wh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The law was first made in China but was fin ally superseded in Taiwan. It also conn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o that in Taiwan. As the law was put into action in Taiwan much longer, it also brought some adverse influence on cultural heritage policy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birth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 there. The historical paradox i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like the present one.However, a review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papers on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ne can find many argumentations, but most of which show lack of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and often offering just some plausible or smattering 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involved. When it comes to ex 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law-making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do so in China, some mistakes 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can very readily be found.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careful study of various and numerous archives collected by Academia Historica, which include those from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rchives, the Executive Yuan Archives,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Archiv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rchiv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rchival Papers on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had to undertake the making of the Antiquities Conservation Law.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archeological findings and antiquities were the core reason for this legalization. The Central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was the very engine to push forward the legal process, while Chinese modem archeology playing the supporting role and back-up force. Eventually, due to the change of competent authority, conflicts within the legal systems and the budget decrease for cultural heritage, th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law was in regrettable state Nonetheles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to reveal the evolving history in the early picture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promoted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林一宏(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概要。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4(1)
    連結:
  2. 陶英惠(1978)。蔡元培與大學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
    連結:
  3.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01012111004,〈古物保存法及施行細則案〉。
  4.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01000001064A,〈內政部組織法令案(一)〉。
  5. 《內政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26000015173A,〈名勝古蹟古物保管系統表〉。
  6. 《內政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26000015240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概況〉。
  7.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01000006287A,〈古物文獻保護與蒐集(一)〉。
  8. 《行政院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14000004542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結束案〉。
  9. 《教育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14000004543A,〈修正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
  10. 國民政府文官處編,《國民政府法規彙編.第 1 編.18 年份》。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公報發行所,民國 20 年 1 月,初版 1 刷。
  11.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01012071284,〈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法令案〉。
  12. 《教育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19000000159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
  13.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01000001137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法令案〉。
  14. 《內政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026000015161A,〈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歸併本部接收案〉。
  1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1)。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4)。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7. 中華民國史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1990)。中華民國史教育志。臺北:國史館。
  18. 中華民國建國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8)。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臺北:國史館。
  19. 中華民國建國文獻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臺北:國史館。
  20.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
  21. 王志剛編、馬亮寬編(2011)。傅斯年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研討會論文集,天津:
  22. 包遵彭(1966)。古物保存法。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23. 石璋如口述、陳存恭訪問、陳仲玉訪問、任育德訪問、任育德記錄(2002)。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4. 吉開將人(2011)。傅斯年與日本學者:在國際學術競爭的考古事業。傅斯年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研討會論文集,天津:
  25. 吉開將人(2004)。近代中國における文物事業の展開─制度的變遷を中心に。歷史學研究,第789號
  26. 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當代,116
  27. 岳南(2010)。之後再無大師。臺北:八旗文化。
  28.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出版社。
  29. 國民政府大學院編(1979)。大學院公報(第1年第1期)。臺北:文海出版社。
  30. 國民政府大學院編(1979)。大學院公報(第1年第4期)。臺北:文海出版社。
  31. 張峰(2011)。傅斯年與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傅斯年學術思想的傳統與現代研討會論文集,天津:
  32. 許師慎編(1996)。國民政府建制職名錄。臺北:國史館。
  33. 許淑君(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34. 陳哲三(1976)。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4)。臺北:聯經出版社。
  36. 費正清編、劉正坤譯(1993)。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 費正清編、劉正坤譯(1993)。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黃翔瑜(2011)。國民政府文化保存法制設計及其實踐。2011年國史館館內學術討論會,臺北:
  39. 齊錫生(2011)。劍拔弩張的盟友。臺北:中央研究院。
  40. 鮮喬菳(2010)。中國文物法制化管理的開端─簡析南京國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中華文化論壇,2
被引用次数
  1. 黃翔瑜(2017)。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早期形構及其發展(1945-1984)。博物館學季刊,31(4),5-39。
  2. 黃翔瑜(2021)。從古典學問到現代學科-我國百年來古物審定知識變遷的歷史考察(1916-2017)。博物館學季刊,35(2),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