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動力機器進口與近代中國工業化(1910-1937)
|
并列篇名
|
The Import of Prime Movers/Engi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Industry, 1910-1937
|
作者
|
侯嘉星(Chia-Hsing Ho)
|
关键词
|
動力機器 ; 海關統計 ; 工業化 ; prime mover ; Chinese customs ; China industry
|
期刊名称
|
國史館館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39期(2014 / 03 / 01)
|
页次
|
1
-
4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機械利用密不可分,且無論技術或設備等大都移植自國外,因此機器進口之起落,適可作為考察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與工業發展的指標。由於動力機器如發電機、發動機等,是各種產業、工廠都必須購置的基礎設備,所以能反映整體工業的進展。本文以1910-1937年海關資料統計中之動力機器進口為基礎,探討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技術來源與區城差異等課題。分析發現,1920年代以前動力機器進口趨勢與整體機器進口大致相同,不過1920年代以後動力機器進口之比重大幅上升,顯示此時結構轉變,工業部門有長足進展。此時因發電技術成熟,許多工廠揚棄燃煤為主的蒸汽動力,改採柴油發電機或發動機,因此帶動進口高潮。而這些發動機或發電機的來源,都是由歐美國家進口,英、德兩國居首、美國次之,日本雖在中國整體的機器進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動力機器一項上,卻無法與歐美抗衡,顯示在機器工業技術上,後進國日本尚難在高度技術累積的動力機器領域競爭。進一步由進口區域來看,可以發現華東地區因為燃料運輸便利,且上海洋行林立、所需的機器品牌眾多,成為最主要的機器市場及新式工業的聚集地。過半數的動力機器進口集中於此地,顯示長時間高密度的工業投資所形成的規模經濟,其他區域難與之競爭。再者,東北與華北機器進口數量大致相當,不過東北動力機器占機器比重低於全國平均,華北則高於全國,顯示兩地與華東呈現出不同的工業產業結構。華東、華北與東北各自有其產業結構及不同時期之興衰,這也代表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多元發展。
|
英文摘要
|
Machines import from other countries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Chinese customs had numbered hundreds kinds of machines within the Trade Report,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m all was the category of prime movers/engines. As prime movers/engines not only provide basic driving power to various types of factories, and all the factories are required to purchase them, thus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being shown. According to the custom's data for 1910-1937, the proportion of imported prime movers/engine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fter 1920's, most of them were imported from England,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50% of imported prime movers/engines went to East China (Yangtze Delta), which was the highest area, followed by the North China (about 20%) and Manchuria (about 20%). Therefore, Shanghai became China's modern industrial window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machines market during early 20th century. In addition, the import of prime movers/engines also revealed differ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s within different region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王憲群(2009)。蒸汽推動的歷史:蒸汽技術與晚清中國社會變遷(1840-189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4,41-85。
連結:
-
王樹愧(1994)。上海浦東電氣公司的發展,1919-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下,91-132。
連結:
-
周琇環(2008)。中英庚款會的生產建設事業─以水利與工業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8,1-48。
連結:
-
侯嘉星(2011)。戰前山東地區的漁業競爭與漁輪機動化發展(1921-1937)。政大史粹,21,27-62。
連結:
-
《中央日報》,1928-1937 年。
-
念陶,〈我國機器輸入概況〉,《銀行週報》,第11卷第47期 (1927 年) ,頁28-30 。
-
《申報》,1910-1937 年。
-
徐式莊,〈世界原動力的供給問題〉,《礦冶》,第3卷第12 期 (1930 年) 頁38-45 。
-
沈嗣芳,〈紗廠原動力問題之商榷〉,《紗廠聯合會季刊》,第6卷第1期 (1929 年3月) ,頁17-19 。
-
張緯明,〈中國輸入機器之研究〉,《商業月報》,第13卷第3 期 (1933 年3 月) ,頁1-6 。
-
張望良,〈紗廠由蒸氣動力改用電氣動力之管見〉,《紗廠聯合會季刊》,第8卷第4期 (1933 年12 月) ,頁1-3 。
-
新中工程公司編,《灌溉新編》。上海:新中工程公司,1929 年。
-
孟廣喆,〈近十年來歐美原動力機件發展概況〉,《國立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會會刊》,第2期 (1933年) ,頁369 -387 。
-
Christian Henriot, "Shanghai industries in the Civil War period," 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Texts/Articles?ID=105 (2013/2/ 1 點閱) 。
-
唐孟雄,〈豐田式自動機略談〉,《紡織時報》,第763期 (1931年) ,頁6-7 。
-
蔣一道,〈英帝國主義對華鋼鐵業和機器業〉,《新聲月刊》,第20期 (1929 年) ,頁27-29
-
謝震,〈發電所之原動機〉,《電氣工業雜誌》,第2 卷第3 期 (1922 年) ,頁9-20 。
-
惲震、王崇植, 《中國各大電廠紀要》。南京:建設委員會, 1931 年。
-
〈日豐田式自動織機輸華激增〉,《紡織時報》,第1289 期 (1936 年) ,頁3 。
-
〈日本紡織機製造業的沿革及其現狀〉,《紡織周刊》,第3卷第22期(1933 年) ,頁701-702 。
-
《實業部檔案》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漁輪購置等案〉。
-
童世亨,《企業回憶錄》。上海:光華印書館, 1941 年。
-
全國經濟委員會編,《機械工業報告書》。南京:全國經濟委員會, 1936 年。
-
陶柳門,〈合理化與電廠〉,《電業季刊》,第2卷第2期 (1931年) ,頁33-41
-
滿洲電業股份有限公司調查課編,《満洲に於ける電気事業概說》。長春:滿洲電業股份有限公司調查課, 1935 年。
-
《新篇支那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 1927 年。
-
鄧禹聲,〈紡織廠用原動機選擇之一見〉,《紡織學友》,第1期 (1931 年) ,頁17-27 。
-
中央設計局東北調查委員會編,《東北電業概況》。重慶: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東北調查委員會, 1945 年。
-
豐田喜一郎著,王瑞基、葛宣譯,〈豐田自動織機使用法〉,《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第8卷第4期 (1930年) ,頁98-109 。
-
〈日製織機勝於英〉,《紡織時報》,第674期 (1930 年) ,頁301 。
-
胡霨,〈原動機概說〉,《國貨評論刊》,第2卷第9期 (1929 年) ,頁7-9 。
-
《實業部檔案》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漁輪訂購案〉。
-
陶柳門,〈全國電業統計圖:全國電廠〉,《電業季刊》,第1期 (1930 年3 月) ,頁49 。
-
Henriot, Christian,Durand, Isabelle(2012).The impact of war on Shanghai's industrial structure: A GIS-based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industrial surveys (1935-1940).Annals of GIS,18(1),45-55.
-
Hsiao, Liang-lin(1974).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Cambridge, 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
上海市社會局編(2009)。上海之機製工業。鄭州:大象出版社。
-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1962)。榮家企業史料:茂新、褔新、申新系統。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1981)。劉鴻生企業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譯(1982)。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貿易總冊。臺北:國史館。
-
中村哲編(2005)。東亞近代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學研究中心。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1979)。上海民族機器工業。北京:中華書局。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2001)。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北京:京華出版社。
-
王玉茹(1997)。近代中國價格結構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
全漢昇(1956)。山西煤礦資源與近代中國工業化的關係。中央研究院院刊,3,161-185。
-
全漢昇(1958)。上海在近代中國工業化中的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9下,461-497。
-
朱蔭貴(2006)。近代新式交通運輸業與中國的現代化─以鐵路輪船為中心的考察。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上海:
-
江源恆編(1985)。中國關稅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
東亞同文會調查編纂部編(2006)。中國年鑑。東京:日本?書????。
-
林美莉(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侯繼明(1980)。1937 年至1945 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府財政。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
-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編(1963)。啟新洋灰公司史料。北京:三聯書店。
-
張瑞德(1987)。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慈玉(2004)。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臺北:稻鄉出版社。
-
富澤芳亞(1999)。近代中国紡織業と洋行─中国紡織業の「黃金時期」における紡績機械輸入。史學研究,224,24-45。
-
森時彥(1990)。一九二三年恐慌。東方學報,65,509-541。
-
楊大金(2009)。現代中國實業誌。鄭州:大象出版社。
-
澤田貴之(2003)。アジア綿業史論:英領期末インドと民国期中国の綿業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八朔社。
|
被引用次数
|
-
侯嘉星(2016)。從中央農具廠到農林部無錫農具實驗製造廠(1943-1949)。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6,9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