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五四運動初期江蘇省教育會的南北策略

并列篇名

The Strategy of the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作者

陳以愛(Joseffin Sae-chen)

关键词

1919年 ; 五四運動 ; 江蘇省教育會 ; 北京大學 ; 《申報》 ; 1919 ; May Fourth Movement ;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 Peking University ; Shen-pao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5 / 03 / 01)

页次

1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對五四運動的研究,把考察焦點放在上海的江蘇省教育會。1919年前中國南北分裂期間,江蘇省教育會以南方作為根據地,在長期積極經營下,往北京拓展其勢力。五四運動爆發後,江蘇省教育會支持的北大校長蔡元培及教育總長傅增湘先後去職,為該會擴展過程中的重大頓挫。然而,江蘇省教育會利用電報往還,策動南北輿論,巧妙地與學潮呼應,與安福系睹中角力,既隱含南北力量的交鋒,也掀動五四運動的波瀾起伏。本文提出的主要論點是,欲瞭解一部五四運動史,若不深悉江蘇省教育會的布局、謀略及運作方式,都不免簡化或扭曲這段歷史的進程,難以獲得五四運動史的全貌。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looks at the role of the Shanghai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江蘇省教育會)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五四運動). Shortly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before 1919, China was separated into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During the time, the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increased more and more its influence in Peking. Supported by the Association, Ts'ai Yuan-p'ei (蔡元培),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Fu Tseng-siang (傅增湘), Minister for Education Department, both resigned after the May Fourth Event. Their departure frustrated seri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influence in the North China by the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The leaders of the Association made instead the use of telegrams and mass media, and tried their best to instigate public opinion in support of the students' movemen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increasing power of the Ann-fu Clique (安福系). The Chinese political authoriti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at time, driving th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conclusion, the main point of this thesi s is to emphasize the point that the scholars have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role of the K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therwise, we can never tell the whole stor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時事新報》,上海, 1919 年
  2. 《申報》, 上海 , 1919 年 。
  3. 《晨報》, 北京, 1919年 。
  4. 黃炎培,〈史量才先生之生平〉,《人文月刊》,第5卷第10期 (1934年12月 )
  5. 《民國日報》,上海 , 1919年
  6. 《新聞報》,上海, 1919年
  7. 《 嚴修日記》 編輯委員會編(2001)。嚴修日記。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8. Chen, Joseph T.(1971).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Leiden:E.J. Brill.
  9. Chow, Tse-tsung(1960).The May Fourth Moveme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 Schwintzer, Ernst P.(1992).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1. Yeh, Wen-hsin(1990).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and Politics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史料編輯部編(1980)。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2008)。黃炎培日記。北京:華文出版社。
  14. 王世儒編、聞笛編(1998)。我與北大:「老北大 」話北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包天笑(1999)。釧影樓回憶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6. 曲士培編(1995)。蔣夢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何智霖編註(2003)。閻錫山檔案 : 要電錄存。臺北:國史館。
  18. 呂芳上(1989)。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臺北:中央研近代史研究所。
  19. 呂芳上(2013)。民國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呂芳上(1994)。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1. 呂芳上編(2009)。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
  22. 谷秀清(2009)。清末民初江蘇省教育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來新夏(2000)。北洋軍閥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4. 林輝鋒(2007)。「五四」運動中的「留蔡助蔣」再探。學術研究,2007(11)
  25. 林輝鋒(2010)。馬敘倫與民國教育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保羅 ‧ S‧芮恩施 、李抱宏譯、盛震溯譯(1982)。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1913-1919年美國駐華公使回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胡適(2003)。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8. 倪波(1993)。江蘇報刊編輯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9. 桑兵(2007)。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桑兵(1995)。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
  31. 耿雲志編(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
  32. 馬勇(2009)。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以 「挽留蔡元培 」 為中心。史林,2009(6)
  33. 馬敘倫(1990)。我在六十歲以前。臺北:龍文出版社。
  34. 高平叔編注(2000)。蔡元培書信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5. 梁柱(1996)。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陳旭麓編(1979)。辛亥革命前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陳昀秀(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8. 陳錫祺編(1991)。孫中山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39. 陸建德(2009)。校長之憂─兼聽「 五四」 雜音。書城,2009(5)
  40. 彭明(2000)。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1.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編(2001)。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的中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2. 黃炎培(1982)。八十年來。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
  43. 熊十力(1988)。論張江陵。臺北:明文書局。
  44. 劉正偉(2001)。督撫與士紳─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5. 劉厚生(1965)。張謇傳記。香港:龍門書店。
  46. 蔣夢麟(1960)。西潮。香港:磨劍堂。
  47. 蔡元培研究會編(1998)。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48. 蔡尚志編選(1979)。長眠傅園下的巨漢。臺北:故鄉文化出版事業經紀公司。
  49. 蕭超然(1988)。北京大學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0. 錢仲聯編(1999)。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51. 錢仲聯編(1999)。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52. 嚴修自訂、高凌雯補、嚴仁曾增編(1990)。嚴修先生年譜。天津:齊魯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旻遠(2019)。「個體」與「群體」: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之研究回顧與展望。史原,復刊10期=31期,257-299。
  2. 趙帥(2022)。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黨派與輿論─以傅斯年、羅家倫被誣一事為中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