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

并列篇名

The Influence of the Railway and Harbor Development on the Kaohsiung City Planning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作者

劉碧株(Pi-Chu Liu)

关键词

縱貫鐵道 ; 港口 ; 市區規劃 ; 影響 ; 交通因素 ; railways ; harbor ; city planning ; influence ; transportation factors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6 / 03 / 01)

页次

1 - 3+5-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各大都市中,高雄市的開發較晚。高雄市的全面開發,是直到日本殖民政府治臺後,基於本島防備與統治的需要,提出縱貫鐵道及築港政策後才前所未有地展開。作為縱貫鐵道終點的高雄,鐵道路線與車站位置的選定,影響著高雄市區整體性的發展。配合火車站的擴建需求,日本政府同時進行高雄港(舊稱打狗港)的港灣改良,疏竣港灣的土砂填築所形成的新市街,則在政策的主導下,以系統化的都市規劃手法,造就了新興的大高雄都市。本文以日治時期高雄市的都市空間規劃為研究重心,佐以圓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圖書館典藏之第一手資料,探討高雄市都市計畫歷程中,鐵道與港口兩大交通因素的重大影響。首先,討論日治以前的港埠發展傳統與自然環境、總督府的基礎設施開發策略等時空背景;桐後,分別就鐵道的線路安排、火車站的設置與遷移,以及港口的調查與規劃'探討其發展演變;後續,再針對高雄市都市空間擴展歷程進行解析,最後,分析在都市計畫中,鐵道與港口兩大交通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英文摘要

Among Taiwan's major cities, Kaohsiung City had lagged in development. It enjoyed n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ntil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Based on its need to control and guard the Taiwan Islan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which included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the North-South railway lines and the Harbor in Kaohsiung. To accommodate this policy, Kaohsiung train routes and stations were accordingly designed, which in tum affected the overall growth of the Kaohsiung area. In step with the train station expansi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lso urgently carried out the Kaohsiung (formerly Takao) harbor improvements. Following the dredging of the harbor, the earth was used to fill and form the newly erected street blocks that followed the urban planning guidelines. As a result, a new Kaohsiung city was create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patial planning within Kaohsiung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Using the two information sources from the Japanese period, namely the Taiwan Historica Museum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Library, first-hand references are drawn, to argue for the case that in the course of Kaohsiung's urban planning, the railways and harbor were two major transportation factors tha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ity. In sum, 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in this thesis. First, a discussion of the harbor's past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before the Japanese rule, as well as th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or. Seco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railway routes development and the location of train stations, in addition to a survey of the harbor and planning. Thirdly, the Japanese resolution to expand the space of Kaohsiung. Finally, an analysis of the two key transportation factors, the railway and the harbor, for their importance to and influence on the Kaohsiung city planning as a who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昭和十三年九月 臺灣の港灣》。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1938 年。
  2.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國土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2 年。
  3.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昭和十三年十二月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9 年。
  4.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昭和十一年十一月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7 年。
  5. 臨時臺灣工事部,《打狗築港計畫一斑》。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工事部,1908年。
  6. 作者不詳,《打狗水道誌》(手稿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7.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大正五年度打狗築港》。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1917 年。
  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中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 年。
  9.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上卷》。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 年。
  10. 《高雄州報》,高雄,1936 年。
  11. 小川琢志,《臺灣諸島誌》。東京:東京地學協會,1896 年。
  12. 《臺南廳報》,臺南,1910 年。
  13.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昭和八年十一月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3 年。
  14.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打狗築港》。出版地不詳: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1912 年。
  15. 田中一二、芝忠一共編,《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18 年。
  16. 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昭和三年四月〕高雄港の概要》。高雄: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1928 年。
  17. 作者不詳,《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手稿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18. Atlas of Mutual Heritage. http://www.atlasofmutualheritage.nl/en/.
  19. 《鳳山廳報》,鳳山,1906 年。
  20. 作者不詳,《打狗築港》(手稿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
  21.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高雄:出版單位不詳,1940 年。
  2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大正八年度調高雄築港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1 年。
  24.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高雄出張所,《高雄築港誌》(手稿本)。出版地、單位、年皆不詳。
  2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昭和三年八月 臺灣の港灣》。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1928 年。
  26. 王瑛曾編纂、詹雅能點校(2006)。重修鳳山縣誌(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7. 江樹生譯(2010)。熱蘭遮城日誌(4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8. 江樹生譯(2004)。熱蘭遮城日誌(3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9. 江樹生譯(1999)。熱蘭遮城日誌(1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30. 江樹生譯(2002)。熱蘭遮城日誌(2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31. 吳欽賢(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32. 李文環、蔡侑樺、黃于津、蔡佩容、佘健源(2015)。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33. 李淑芬(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34. 杜劍峰(2004)。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35. 張世文(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36. 張守真(2007)。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新市街。高市文獻,20(2)
  37. 張守真(1986)。荷據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
  38. 張宗漢(2001)。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9. 許淑娟(2005)。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
  40. 陳凱雯(201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41. 曾玉昆(1985)。鹽埕的拓殖與發展考。高雄文獻,22、23
  42. 曾玉昆(1993)。淺談鼓山區的產業發展。高雄文獻,5(3、4)
  43. 曾鷰斐(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44. 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臺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45.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46. 黃武達編(2003)。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47. 黃武達編(1998)。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48. 黃嘉謨(1979)。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9. 楊啟正(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0. 楊慶吾(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51. 楊鴻嘉譯(2004)。高雄自來水設施─1917 年以前。高市文獻,17(4)
  52. 潘彥瑋(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53. 鮑曉鷗、Nakao, Eki譯(2008)。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
  54. 戴寶村(198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
  55. 戴寶村、吳子政(2008)。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陸聯結營運(1895-1945)。高雄港建港100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56. 謝濬澤(2011)。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
  57. 龔李夢哲(2013)。臺灣第一領事館: 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被引用次数
  1. 高郁婷,王志弘(2020)。臺灣鐵道基礎設施的文創轉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6,151-199。
  2. 高郁婷,王志弘(2021)。地方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治理:臺鐵花東線車站改建計畫研究。地理研究,74,1-35。
  3. 任天豪(2023)。東亞冷戰下的臺日政治角力-日本設置高雄總領事館過程之考察。國史館館刊,78,165+167-202。
  4. (2017).On the Waterfront: Contending Visions of an Urban Future and Shimin Life in Kaohsiung.臺灣人類學刊,15(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