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regions has long been a meaningful issue in modem Chinese history for many researchers, including the present author, who attempts to bring some new ideas to bear on it. It is based on the Diary of the Changshu elite Xu Zhao-wei (1867-1940), by clar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in such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forming of any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uld help the modem state to infiltrate into the life of local society. From the eye of Xu Zhao-wei, it could be showed that the following issues were involve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ow did the local elite face this tremendous change in Qing society? During the belated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olicies (Xinzheng, 新政), how did the local elite keep their relationship and power in local societies such as Changshu?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consideration, bo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ssociation (s) and local elite (s),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could only have brought about some but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local society.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point that the elites could handle the original norms of their local societies in semblance of the modem state.
|
参考文献
|
-
王汎森(2013)。「主義時代」的來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關鍵發展。東亞觀念史集刊,4
連結:
-
白若思(2013)。論歷史人物崇拜與寶卷講唱的關係─以中國江蘇省常熟縣的《千聖小王寶卷》為例。興大人文學報,50
連結:
-
《常熟市志》,網址: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140227_1.htm。
-
《神州日報》,上海,1908 年。
-
佐藤仁史,〈近代中国の地方文献についての覚書〉,收錄於「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http://ricas.ioc.u-tokyo.ac.jp/asj/html/037.html。
-
丁祖蔭,《丁初我日記》。上海圖書館古籍部館藏稿本。
-
丁祖蔭,《丁初我雜著》。上海圖書館古籍部館藏稿本。
-
《虞陽報》,常熟,1912 年。
-
《申報》,上海,1913 年。
-
《常熟日日報》,常熟,1916 年。
-
常熟縣公署編,《常熟縣三年間教育狀況》。常熟:編者,1916 年。
-
《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圖書館藏1948 年刊本。
-
《常熟旬報》,常熟,1912 年。
-
蔣維喬,《江蘇教育廳三年的回憶》。上海圖書館古籍部館藏稿本。
-
虛白,〈曾孟樸先生年譜(中)〉,《宇宙風》,1935 年第3 期(1935 年10 月)。
-
「虞山閑情—ys18j 的博客」,網址:http://ysl8j.blog.hexun.com.tw/86374046_d.html。
-
〈報告:各縣風俗制度調查報告表(依部頒通俗教育調查第一表式)—常熟縣〉,《江蘇教育行政月報》,第14 號(1914 年6 月)。
-
〈專件:學部奏定各省勸學所章程〉,《四川官報》,第20 冊(1906 年)。
-
華貞,〈江蘇學閥之過去及將來〉,《中國青年》,第6 卷第7、8 期合刊(1926 年8 月31 日)。
-
《常熟日報》,常熟,1916 年。
-
Faure, David(ed.)(1995).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Harrison, Henrietta(2005).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Rankin, Mary Backus(ed.)(1990).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Wakeman, Frederic(1975).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New York:The Free Press.
-
中國史學會編(2000)。太平天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健(2010)。利害相關:明清以來江南蘇松地區民間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樹槐(1984)。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田中比呂志(2010)。近代中国の政治統合と地域社会:立憲.地方自治.地域エリート。東京:研文出版。
-
白凱、林楓譯(2005)。長江下游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反抗鬥爭(1840-1950)。上海:上海書店。
-
多賀秋五郎(1976)。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
江蘇省行政公署內務司編(2009)。江蘇省內務行政報告書(一)。鄭州:大象出版社。
-
佐藤仁史(2013)。近代中国の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会。東京:研文出版。
-
巫仁恕(2011)。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學昌編(1998)。20 世紀常熟農村社會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沈懷玉(1980)。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
-
林全、朱敬一(2002)。經濟學的視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邱秀香(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阿部洋(1993)。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お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過程。東京:福村出版。
-
南京圖書館編(2012)。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南京:鳳凰出版社。
-
胡春惠、李道緝(1999)。袁世凱總統時代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臺北:
-
徐本堅(2013)。明清時期常熟城區的地理格局。常熟史志,2013(7)
-
徐兆瑋、李向東標點(2013)。徐兆瑋日記。合肥:黃山書社。
-
徐復編、季文通編(1993)。江蘇舊方志提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高田幸男(2001)。清末江蘇における地方自治の构筑と教育会─江蘇教育総會による地域エリートの「改造」─。駿台史学,111
-
高田幸男(1998)。江蘇教育総会の誕生─教育界に見る清末中国の地方政治と地域エリート—。駿台史学,103
-
高田幸男編、大澤肇編(2010)。新史料からみる中国現代史:口述.電子化.地方文献。東京:東方書店。
-
高俊(2013)。清末勸學所研究:以寶山縣為中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高萬桑、張安琪譯、胡學丞譯(2015)。晚清及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迎神賽會。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1898-1948,臺北:
-
常熟市文化局編(2003)。常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常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1990)。常熟水利志。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
常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2012)。常熟人物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常熟檔案館編(2007)。常熟老報刊。揚州:廣陵書社。
-
張仲民編、章可編(2014)。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以教科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 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許紀霖編(2007)。公共空間中的知識分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陳昀秀(2011)。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1905-1911)。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
陳涵樹(2013)。清末民初常熟東境興學概況。常熟史志,7
-
章開沅(1998)。實齋筆記。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
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編(1961)。辛亥革命江蘇地區史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朝倉美香(2005)。清末.民国期郷村における義務教育実施過程に関する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
黃東蘭(2005)。近代中国の地方自治と明治日本。東京:汲古書院。
-
劉石吉(1987)。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樊樹志(2004)。江南市鎮的民間信仰與奢侈風尚。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
學部總務司編(1986)。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臺北:文海出版社。
-
濱島敦俊、朱海濱譯(2008)。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關曉紅(2013)。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