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創設

并列篇名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作者

葉碧苓(Pi-ling Yeh)

关键词

臺北帝國大學 ; 工學部 ; 十五年戰爭 ; 臺灣大學 ; 工學院 ;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 Faculty of Engineering(工學部) ; fifteen-year war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College of Engineering(工學院)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7 / 06 / 01)

页次

73 - 75+77-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昭和年間,日本開始進入所謂的「十五年戰爭」時期,亟需高級工業技術人才投入戰爭相關產業的研究與開發,因此展開了大學增設工學部風潮,而臺北帝國大學增設工學部,實可謂工學部增設風潮之末。因應臺灣工業化的時局需求,培養「高級技術員」與相關「研發人才」遂為第一要務。因此,臺灣總督府在1940年3月決定於臺北帝國大學增設工學部,以培養高級工業人才。為此,總督府特別委託日本工學界的權威學者丹羽重光與龜山直人來臺參與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的籌備事宜,並網羅臺灣島內官民權威者,設置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創設準備委員會,共同商討、議定創設之基本方針。最後分別針對學科種類、學生人數、學生來源、工學部與理學部之間的關係、附屬研究所的問題、招聘工學部教授之簡易方法、工學部用地之選定方針、講座等8點提出建議,其內容幾乎全被納入設置工學部的計畫中。而工學部開設之初即是依照此一理念設立「機械工學」、「電氣工學」、「工業化學」和「土木工學」4學科。臺北帝國大學於1928年創校時沒有設立預科,學生來源主要為1922年設置之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生。但為了因應增設工學部之學生來源與水準等問題,遂自1941年4月起增設預科以因應之。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增設,加上學部內容之調整,遂有文政、理、農、醫、工5學部,成為名符其實的綜合大學。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fifteen-year war (1931-1945) in the Showa era,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emanded its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to join force with the war-related industries' advance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rend of constructing engineering faculties in universities started to spread.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was the end of the trend.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 of the then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s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technicians" and "developed talents" was to become the first priority. Hence, in March, 1940,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General of Taiwan decided to establish a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to train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It especially ask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authorize engineering scholars Niwa Shigeteru and Kameyama Naoto to come to Taiw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eparation of such a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What's more, it entrusted Taiwan's talents, by setting up "The Preparing Commission for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to discuss the basic policies. Finally, it separately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eight points: (1) the subject categories; (2) the number of students; (3) the sources of students;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Faculty of Science; (5) the problem of affiliated institutes; (6) the easy way to recruit the professorial faculty of Faculty of Engineering; (7) the chosen place of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8) lectures, almost all of them were built into the setting up project. The Faculty initially set up the four subjec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hemistry", and "civil engineering". When it was founded in 1928, the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didn't have the preparatory course. Its main sources of admission were from graduates of Taipei High School established in 1922.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sources of admission and to raise students' leve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preparatory courses since April, 1941. In addition to adjusting the contents of Faculties, an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there were then at the University the following five constituent Faculties of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Science,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which made it a trul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九州工業大学」:http://www.kyutech.ac.jp(2011/4/11點閱)。
  2. 谷元二,《大衆人事録:外地 滿支 海外篇》。東京:帝国秘密探偵社、国勢協会,1941年。
  3. (1966)。第11回原子力セミナー実施結果。原子力委員会月報,11(8)
  4. (1994)。芝蘭─台北帝国大学予科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誌。東京:台北帝?大?予科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誌編集委員?。
  5. 〈龜山直人かめやま-なおと〉,收入於「コトバンク」:http://kotobank.jp/word/%E4%BA%80%E5%B1%B1%E7%9B%B4%E4%BA%BA,(2011/4/11點閱)。
  6. 「公益社団法人応用物理学会」: http://www.jsap.or.jp/profile/honorarymember2.html(2011/5/7點閱)。
  7.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http://www.ndl.go.jp/(2011/5/7點閱)。
  8. 《学內通報》,第203号,台北,1938年。
  9. 《臺灣時報》,臺北,1940-1944年。
  10. 〈大野一月氏死去 大阪府立大学名誉教授、農芸化学〉,收入於「共同通信2003.09.13」:http://www.47news.jp/CN/200309/CN2003091301000195.html(2011/5/7點閱)。
  1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大正十二年永久保存進退(高)第一卷之二〉
  1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昭和十二年十月至十二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1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昭和四年四月至六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14.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 社会環境工学小史〉,收入於「早稻田大学社会環境工学科」:http://www.civil.sci.waseda.ac.jp/history/?PHPSESSID=11832a6c9e9b1aedc7ed2c75af2b0024(2011/5/7點閱)。
  15. 《國立臺灣大學概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47年4月。
  1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昭和七年四月至六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17.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答申書.熱帶產業計畫要綱.熱帶產業計畫要綱說明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年。
  18.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40-1944年。
  19. (1974)。初代校長南日実先生のご逝去に捧ぐ。TH会報,52
  20. 《臺灣總督府官報》(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古賀留藏外八十七名〉
  21.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會議録》。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年。
  22. 〈箱守新一郎〉,收入於「公益社団法人日本分析化学会」:http://www.jsac.or.jp/bunseki/pdf/bunseki2010/201009konnichiwa.pdf#search=@@箱守新一郎@@(2011/5/7點閱)。
  2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昭和十五年九月至十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24. 〈室住熊三〉,收入於「電子情報通信学会」:http://www.ieice.org/jpn/about/rekidai/pdf/rekidaimeibo(s21-30).pdf#search=@@室住熊三@@(2011/5/7點閱)。
  25. 〈工學院簡史〉,收入於「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http://www.eng.ntu.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4(2016/10/7點閱)。
  26. 〈藤井真透〉,收入於「Wikipedia」:http://ja.wikipedia.org/wiki/%E8%97%A4%E4%BA%95%E7%9C%9F%E9%80%8F(2011/4/11點閱)。
  27. (2002)。從帝大到臺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8. 《公文類聚》(東京,国立公文書館藏)〈敘位裁可書.昭和十八年.敘位第五十巻.定期敘位〉
  29. 「京都大学学術情報」: http://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bitstream/2433/73697/1/cha011_001.pdf#search=@@河東準@@(2011/5/7點閱)。
  30. 國立臺灣大學編,《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臺北:編者,1945年12月。
  31. 〈勅使川原政雄〉,收入於「terada」:http://www.terada-net.jp/JC/v07/070505.pdf、http://www.terada-net.jp/JC/v10/100106.pdf(2011/5/7點閱)。
  32. (1988)。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創立六十年記念。東京:台北帝?大?理農?部創立六十周年記念誌編集委員?。
  33.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年。
  34. 〈中村康治氏死去 元橫浜国立大学長〉,收入於「共同通信2006.12.23」:http://www.47news.jp/CN/200612/CN2006122301000458.html(2011/5/7點閱)。
  35. 台湾教育会編,《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青史社,1939年。
  36. 〈室住熊三〉,收入於「OKIホーム」:http://www.oki.com/jp/Home/JIS/Profile/120y/pdf/OkiH2_3.pdf#search=@@室住熊三@@(2011/5/7點閱)。
  37. 《臺灣大學行政公文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藏)〈臺北帝國大學原始移交清冊案〉
  38. 「土木学会附属図書館」:http://library.jsce.or.jp/jsce/open/00008/1954/01-0081.pdf、http://library.jsce.or.jp/jsce/open/00035/1951/07-0066.pdf(2011/5/7點閱)。
  39.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臺灣經濟年報》,昭和十六年版。東京: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1941年6月。
  40. 〈丹羽重光 にわ-しげてる〉,收入於「コトバンク」:http://kotobank.jp/word/%E4%B8%B9%E7%BE%BD%E9%87%8D%E5%85%89(2011/4/11點閱)。
  41. 〈誉田敏雄〉,收入於「有明工業高等専門学校」:http://www.ariake-nct.ac.jp/n2/n13.cgi?1(2011/5/7點閱)。
  42. 〈田中豊〉,收入於「Wikipedia」: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4%B0%E4%B8%AD%E8%B1%8A(2011/4/11點閱)。
  4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大正十二年永久保存進退(高)第三卷之二〉
  44. 《公文類聚》(東京,国立公文書館藏)〈敘位裁可書.昭和二十年.敘位第五十二巻.定期敘位〉
  4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昭和十四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高等官進退原議〉
  46. 大久保利謙(1997)。日本の大学。東京:玉川大?出版部。
  47. 五十周年記念誌編集委員会台北帝国大学工学部(1993)。鐘韻—台北帝国大学工学部の五十年。東京:該會。
  48. 王榮(2001)。台北帝大工学部の創設について。東洋史訪,8
  49. 王耀德(2011)。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設立之研究。臺灣史研究,18(2)
  50. 吉葉恭行(2015)。戦時下の帝国大学における研究体制の形成過程。仙台:東北大?出版?。
  51. 周樑楷編(2003)。結網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2. 松本巍、蒯通林譯(1960)。臺北帝國大學沿革史。臺北:蒯通林。
  53. 波多野澄雄(1988)。「大東亜戦争」の時代。東京:昭日出版社。
  54. 邱景墩、陳昭如(1996)。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臺北帝國大學。Academia —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
  55. 金根培(2006)。科学と帝国主義 日本植民地の帝国大学の科学史。東京:皓星社。
  56. 阿部洋編(2011)。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東京:龍?書舍。
  57. 洪致文(2014)。台灣花車百年史。臺北: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58. 理化學研究所史編纂委員会(2005)。理研精神八十八年史。東京:?立行政法人理化?研究所。
  59. 莊君地、劉鼎嶽、張夢麟、謝爾昌(1997)。台灣(特集〔日本機械學會〕創立100周年記念—機械工学.工業100年の移り変わり)—座談会。日本機械学会誌,939
  60. 陳麗君(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61. 富山大学年史編纂委員会(2002)。富山大学五十年史。富山:富山大?。
  62. 黃智偉(1997)。台北帝大工學部簡介。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2
  63. 葉碧苓(2010)。學術先鋒: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新北:稻鄉出版社。
  64. 葉碧苓(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65. 劉書彦(2010)。京城.台北両帝国大学における理.工学部の研究体制の形成—学部構成.教員人事を中心に—。現代台湾研究,37
  66. 鄭麗玲(2012)。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 從台北工業學校到台北工專(1912-1968)。新北:稻鄉出版社。
  67. 羅宗洛(2003)。羅宗洛回憶錄。上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68. 沢井実(2011)。近代日本の研究開発体制。名古屋:名古屋大?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蔡龍保(2020)。日治至美援時期臺灣鐵路技術人才探源(1895-1965)。成大歷史學報,59,123-166。
  2. (2020)。產業政策與企業經營:1950-1970 年代臺灣汽車工業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7(4),1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