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民政府對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

并列篇名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German-Japanese Antikomintern-Pakt

作者

蕭李居(Li-chu Hsiao)

关键词

防共協定 ; 中德關係 ; 中日關係 ; 程天放 ; 情報 ; Antikomintern-Pakt ; Sino-German relations ; Sino-Japanese relations ; Cheng Tian-fang ; intelligence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58期(2018 / 12 / 01)

页次

69 - 71+73-1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36年11月,德國與日本締結「防共協定」(Antikomintern-Pakt)。以往學界對於此議題都視為德日關係史領域,由德國或日本的觀點進行探討,忽略中國對於此協定的觀察與反應。本文擬由中國的視角出發,考察中國對於該協定的看法與因應。德國與日本簽約後都聲明並無秘密條款,但無法取信於世界各國。中國方面透過駐外使節偵査以及報紙報導,探訪到各種密約內容,最後駐蘇大使蔣廷黻由蘇聯方面獲知秘密議定書內容,但無法確認此件情報的可靠性。中國方面對於此協定可能的影響,主要關注於中德軍事合作與中日關係。表面上中德仍維持友好關係與軍備貿易,但是中國已有疑慮,蔣介石計劃推動以中英軍事合作取代,卻未能成功。而該協定有邀請第三國參加的條款,德日訂約之時適逢中日調整國交談判,談判期間日本提出簽訂中日「防共協定」的要求,中國拒絕。中國乃透過外交管道與德國外交部交涉確認並要求保證,避免日本透過協定利用德國施壓中國加入。中國偵查相關情報與外交因應措施的過程,印證「情報驅動外交(intelligence-driven diplomacy)」觀點,即所謂情報輔助外交談判的重要性。最後,經由此案例可知,1930年代中德關係與德日關係的本質差異;前者主要建立在傳統官方關係,後者則與納粹黨關係密切。

英文摘要

In November 1936, Germany and Japan concluded the Antikomintern-Pakt. Previous research examined the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rmany or Japan, ignoring China' observation and reactions. This study explores China' view on the agreement and its responding measures. Upon concluding the Pact both Germany and Japan declared that there were no secret clauses, but the claim was not believed by other countr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secret clauses from diplomatic envoy and newspaper reports. Chiang Ting-fu, China's ambassador to the Soviet Union, obtained the content of secret clauses from the Soviet Union but was un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was reliable. China's main concern about the Pact was it impact on Sino-German military cooper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lthough China and Germany still maintained friendly relation and an arms trad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as worried. Chiang Kai-shek tried to replace Sino-German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a Sino-British one, but the effort was not successful. The Pact had provisions for inviting third countries to join. As Germany and Japan singed the Pact, a Sino-Japanese talk on readjusting relations was being held. China rejected Japan's proposal of signing a Sino-Japanese Anti-Comintern Pact during the talk.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 China requested assurance from Germany that it will not pressure China to enter into such an agreement on behalf of Japan because of the Antikomintern-Pakt.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view of "intelligence-driven diplomacy." It also reveal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Sino-German relations and Japanese-German relations at the time. While the former was based primarily on traditional official ties, the latter was connected through the Nazi Par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國祁(2004)。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德軍事合作與合步樓方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
    連結:
  2. 周惠民(2005)。德國對「滿洲國」及「汪政權」的外交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
    連結:
  3. 馬文英(1994)。德國軍事顧問題與中德軍火貿易關係的推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
    連結:
  4.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特交文電─對英法德義關係(四)〉。
  5. 《程天放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藏。
  6.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革命文獻─華北局勢與對日交涉(二)〉。
  7. 《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藏。
  8. 《申報》,上海,1936年。
  9. 《中央日報》,南京,1936年。
  10.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特交檔案─對英國外交(一)〉。
  11.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特交檔案─呈表彙集(三十八)〉。
  12.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籌筆─統一時期(一七五)〉。
  13. 《戦前期外務省記録》(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執務報告:昭和十一年度欧亜局第一課〉。
  14.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特交文電─對英法德義關係(六)〉。
  15. 《内務省》(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外事警察資料:コミンテルン第7回世界大会の概況〉。
  16. 《外交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日德協定〉。
  1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特交文電─對英法德義關係(一)〉。
  18. Kerr, Pauline,Wiseman, Geoffrey(2012).Diplomacy in a Globalizing Wor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三宅正樹(2015)。近代ユーラシア外交史論集:日露独中の接近と抗争。東京:千倉書房。
  20. 三宅正樹(1975)。日独伊三国同盟の研究。東京:南?社。
  21. 川田稔(2016)。石原莞爾の世界戦略構想。東京:祥伝社。
  22.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1963)。太平洋戦争への道。東京:朝日新聞社。
  23. 外務省編(2012)。日本外交文書:第二次欧州大戦と日本。東京:六一書房。
  24. 外務省編纂(1978)。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東京:原書房。
  25. 田嶋信雄(2001)。ナチズム極東戦略:日独防共協定を巡る諜報戦。東京:講談社。
  26. 李仕德(1999)。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九二九∼一九三七)。臺北:國史館。
  27. 李敖編(2002)。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
  28. 李嘉谷(1996)。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周惠民(1995)。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30. 柯偉林、陳謙平譯(2006)。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1. 唐啟華(2010)。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2. 徐藍(1991)。英國與中日戰爭(1931-1941)。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33. 高素蘭編註(2009)。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
  34. 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4)。中德外交密檔(1927年-1947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89)。駐蘇大使蔣廷黻與蘇聯外交官員會談紀錄。民國檔案,1989(4)
  36. 郭恆鈺編、羅梅君編、許琳菲譯、孫書豪譯(1991)。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代中德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7. 陳仁霞(2003)。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新華書店。
  38. 程天放(1964)。德日反共條約—使德回憶之九。傳記文學,4(6)
  39. 黃自進(2012)。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0. 楊奎松(2012)。西安事變新探。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41. 顏惠慶、姚崧齡譯(1982)。顏惠慶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42. 黒野耐(2002)。日本を滅ばした国防方針。東京:文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