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軍公教人員食米配給制度的形成及其運作(1950-1960s)
|
并列篇名
|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Food Rationing System for Military Personnel,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in Taiwan, 1950s-1960s
|
作者
|
曾獻緯(Hsien-wei Tseng)
|
关键词
|
食米配給 ; 公務員 ; 通貨膨脹 ; 財政赤字 ; 肥料換穀 ; 推陳儲新 ; Food Rationing ; Government Official ; Inflation ; Fiscal Deficit ; 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 First-in First-Out
|
期刊名称
|
國史館館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70期(2021 / 12 / 01)
|
页次
|
93
-
95+97-13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旨在重建1950至1960年代臺灣實物配給制度的形成與運作過程,探討中國國民黨政府為何要透過食米配給,來保障軍公教人員的基本生活條件,與政府如何執行該制度,以及軍公教人員對此制度之因應。政府遷臺之初,大量軍民來臺,生活陷入困境。但政府囿於財政赤字、物價膨脹的陰影,為避免增加財政支出,故實施實物配給以改善公務員待遇。政府透過肥料換穀制度以低價取得稻米,再分配給軍公教人員,從而減輕財政負擔。而政府收購的稻米除供應國內軍需民食外,還外銷國際市場,外銷一旦遲滯,庫存就會過多。此時政府以「推陳儲新」機制,將陳糧釋出,收購新的糧食進行儲備,用配給制度消化庫存米。由於配給制度是依軍公教人員的家庭人數,依比例增加配給米的額度,並無職等差別,即使家庭成員人數眾多、勞動度低,配給制度亦足使成員溫飽。然當食米配給量超過消費時,軍公教人員可出售糧票,或交由糧食局收購,換取現金以增加家庭收入。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food rationing system in Taiwa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60s. It investigates the rationales behi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hich secured a basic livelihood for military personnel,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It also examines how the system operated and how the beneficiaries reacted to the system.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treated to Taiwan alo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personnel and civilians, most of whom living in poor conditions. In view of the fiscal deficits and price inflation at the time, the government provided in-kind food aids to its employees so as to avoid further increase in expenditures. Specifically, the government purchased local rice at reduced prices through a 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system and allocated the rice to military personnel,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thereby reducing its fiscal burden. The purchased rice not only covered domestic needs but was also expor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poor export performance sometimes resulted in excess inventory. To manage this problem, the government adopted a first-in-first-out approach to bring in fresh rice while allocating stored rice to its in-kind food aids. Rice was allocated proportionally to military personnel, civil servants and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regardless of their job titles or rank. This ensured food supply to those with large families or low productivity. When the amount of rationed rice exceeded the consumption of a family, the ration recipients could sell their rice tickets to others in need or back to the Grain Bureau in exchange for cash, thus increasing their family incom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吳清在,施念恕,朱靜玉(2014)。台灣地區大學教授薪資待遇之合理性初探:大、中、小學教師之比較研究。臺大管理論叢,24(2)
連結:
-
吳清在,施念恕,朱靜玉(2014)。台灣地區大學教授薪資待遇之合理性初探:大、中、小學教師之比較研究。臺大管理論叢,24(2)
連結:
-
吳聰敏(2006)。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1945-1950)。國史館學術集刊,10
連結:
-
李鎧光(2015)。國共內戰時期上海市公務員工資與食米購買數量的變動關係(1945-194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4
連結:
-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立監院質詢〉
-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糧食問題及工作報告〉
-
〈糧食平衡表〉,收入「查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統計資料」: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2020/11/9點閱)。
-
(1962)。自由中國之工業
-
《嚴家淦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時:物價資料(一)〉
-
《外交部》(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對日貿易未開放客貨由日琉進出口問題〉
-
《臺灣省議會公報》,臺中,1963年。
-
(1965)。傳記文學
-
《行政院》(臺北,行政院藏)〈中央公教人員配給米調換麵粉比率與限制辦法〉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臺北:國史館藏)〈美援小麥加工製成之麵粉卷(二)〉
-
《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1967年3月〉
-
《中央日報》,上海,1948年。
-
(1964)。中央配給通訊
-
《聯合報》,臺北,1954-1964 年。
-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臺中,1954-1970年
-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全國公教人員調整待遇與配給實物實施紀要〉
-
《中央日報》,臺北,1950年。
-
(1951)。自由中國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1955).問題之發現與解決.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1956).臺灣糧食問題.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六組.
-
Tseng, Pin-tsang(2018).The Wartime Reg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Diet in Taiwan (1947-1950s).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47(2)
-
Zweiniger-Bargielowska, Ina.(2002).Austerity in Britain Rationing, Controls, and Consumption, 1939-1955.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編)(1974).臺灣區麵粉業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
-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
-
王作榮(1989).財經文存.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王壽南(編),林桶法(增修)(2018).王雲五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冉鵬,冉懋華(編輯)(2020).倉皇辭廟 : 副主計長冉鵬日記(1949-1950).香港:開源書局.
-
吉星文,何鳳嬌(編輯)(校訂),蕭李居(編輯)(校訂)(2015).吉星文先生日記(一).臺北:國史館.
-
行政院外貿審議委員會(1969).外貿會十四年.臺北:行政院外貿審議委員會.
-
行政院配給室(編)(1956).中央文職公教人員實物配給法令彙編.臺北:行政院配給室.
-
行政院配給室(編)(1967).中華民國文職公教人員實物配給制度概要.臺北:行政院配給室.
-
何家偉(2010).國民政府公務員俸給福利制度研究(192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何智霖(編輯)(2004).陳誠先生回憶錄─抗日戰爭.臺北:國史館.
-
吳墉祥,馬國安(編)(2020).吳墉祥在臺日記(1951).香港:開源書局.
-
吳墉祥,馬國安(編)(2020).吳墉祥在台日記(1952).香港:開源書局.
-
吳墉祥,馬國安(編)(2020).吳墉祥戰後日記(1950).香港:開源書局.
-
吳聰敏,〈韓戰與美援經濟獨立〉,收入「臺灣長期經濟成長研究」: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ltes.html(2021/4/15點閱)。
-
吳聰敏(編)(2020).制度與經濟成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2005).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遠流文化出版公司.
-
李敖(1997).李敖回憶錄.臺北:商業周刊.
-
李連春(1955).十年來的臺灣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
-
林桶法(2003).戰後中國的變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林樹(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林鐘雄(1987).臺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
-
胡台麗(1980)。芋仔與番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
-
師秀珍(201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
徐智明(1981).糧食平準基金與糧食政策.臺北:金剛出版社.
-
馬曉蘭(2009)。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
國防部,《聯勤年鑑(民國79年)》。臺北:國防部,1991年。
-
國防部,《聯勤年鑑(民國40年)》。臺北:國防部,1952年。
-
國防部,《聯勤年鑑(民國70年)》。臺北:國防部,1982年。
-
崔唯吾(1968).議壇芻言.
-
張拓蕪(1979).代馬輸卒餘記.臺北:爾雅出版社.
-
張漢裕,張漢裕博士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84).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
-
許秀孟(202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陳玉箴(2020).「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新北:聯經出版公司.
-
曾品滄(2017)。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地社會。新史學,28(4)
-
曾品滄(2015)。戰時生活體制與民眾飲食生活的發展(1947-1960s)。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
-
曾獻緯(2021)。曾獻緯訪問、紀錄,〈黃捷藝女士訪問紀錄〉,未刊稿,南投縣鹿谷鄉,2021年1月2日。
-
曾獻緯(2020)。戰後臺灣糧食體制運作的困境與對策(1950-1953)。臺灣史研究,27(3)
-
曾獻緯(202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華松年(1984).臺灣糧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費希平(1990).理想與期待 : 民主政治家費希平先生言論集.臺北:流通書報.
-
黃秀端(編)(2020).眷村的女人.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黃登中,《臺灣省物價五年來物價變動之統計分析》。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年。
-
黃登忠(1997).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1編:一百年來臺灣糧政之演變.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處.
-
黃登忠(1987).四十年來之臺灣糧政.臺北:著者印行.
-
葉石濤,彭瑞金(編)(2008).葉石濤全集.高雄:國立臺灣文學館.
-
葉高華(2021)。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臺灣史研究,28(3)
-
葉惠芬(編註)(2009).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國史館.
-
葉惠芬(編註)(2009).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國史館.
-
雷柏爾, Arthur F.,全漢昇,陳紹馨(1954).臺灣之城市與工業.臺北:美國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
-
廖士毅(1974).臺灣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研究.臺北:臺灣省糧食局.
-
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編)(1951).臺灣省的配給與配售.臺北: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
-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51).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民國40年).臺北: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
臺灣省參議會(1952).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
-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1952).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臨時省議會.
-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1957).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二屆第六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臨時省議會.
-
臺灣省糧食局,《臺灣糧食統計要覽:民國69年版》。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70年。
-
臺灣省糧食局,《臺灣糧食統計要覽:民國51年版》。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62年。
-
臺灣省糧食局,《臺灣糧食統計要覽:民國44年版》。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55年。
-
臺灣省糧食局(編)(1962).中華民國臺灣省十六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
-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1961).臺灣省議會第二屆第三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議會秘書處.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省都市消費者家計調查報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
趙俊(1951)。配給制度實施後感言。合作經濟,9
-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16(2)
-
劉進慶,王宏仁(譯),林繼文(譯),李明俊(譯)(1992).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
蘇威郎(200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2024)。《「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中國飲食文化,20(2),183-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