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原子時代」之夢:戰後中華民國的國防科學計畫及困境(1946-1949)

并列篇名

Chasing the "Atomic Age": Postwar China's Ambition and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Technology, 1946-1949

作者

陳佑慎(Yu-shen Chen)

关键词

原子彈 ; 原子能 ; 雷達 ; 軍事科技 ; Atomic Bomb ; Atomic Energy ; Radar ; Military Technology

期刊名称

國史館館刊

卷期/出版年月

73期(2022 / 09 / 01)

页次

127 - 129+131-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5年日本廣島、長崎遭原子彈轟炸後,世人震驚之餘,開始以「原子時代」(Atomic Age)一詞形容自己身處的世界。各國當局受到刺激,紛起動念研究原子能或其他國防科學科技。即使是科學科技基礎薄弱的中華民國,也於戰後初期留用日本科學家,籌劃設立中央研究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備選名稱為原子物理研究所、特種物理研究所),試圖啟動自身的原子彈研製計畫。1946年起,中華民國政府又先後成立國防部第六廳、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等軍事機構。其中,國防部第六廳負責國防科學科技研發政策的制訂與執行,國防科學委員會則負責聯繫協調各軍事、行政部門以及學術機構。這些機構初期工作重點,均以原子能、雷達研究為主。雖然受到國共戰爭局勢的影響,原子能研究逐漸停擺,但雷達研究及其他兵工項目依舊持續進行,對往後的軍事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即以此時期的國防部第六廳、國防科學委員會的計畫與運作為例,探討戰後初期中華民國對所謂「原子時代」的初步理解、政府當局肆應新局所謀劃的國防建設藍圖,以及他們所遭逢的時代困境。

英文摘要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bombing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in 1945, a shaken world entered a new era now known as the "Atomic Age." Nations around the globe mobilized their industrial might in accelerated research on atomic energy or other related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ventionally a weak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esence, tried to retain Japanese scientists to set up research capabilities such as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at Academia Sinica (or the Institute of Atomic Physics, the Institute of Special Physics). Since 1946,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also established a unit called J6 under the General Staff in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th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Committee (NDSC)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other military institutions. Among them, J6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NDSC was to serve as a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institutions. These early establishment all listed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alled "special physics," i.e. atomic energy and radar technology, as key objectives. While the research in atomic energy was halted and paralyzed due to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radar and other ordnance projects continued, resulting in profound and positive impacts on ROC's military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of the J6 and NDSC as an example of postwa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Atomic Age," the blueprint of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that was constructed by the ROC government, and the dilemma they had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1940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丘為君(2008)。「歐戰」與中國的現代性。思與言,46(1)
    連結:
  2. 丘為君(2005)。戰爭與啟蒙:「歐戰」對中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學報,23
    連結:
  3. 劉廣定(2006)。初探民國34∼37的中國核子科學。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10
    連結:
  4. 劉廣定(2006)。初探民國34∼37的中國核子科學。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10
    連結:
  5.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各廳工作報告(三十五年)∼(三十六年)〉。
  6. 《申報》,上海,1946年。
  7.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革命文獻—戡亂軍事:一般策劃與各方建議(三)〉。
  8.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組織法資料彙輯(三十七年)〉。
  9. 《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科技發展及人才培育〉。
  10.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第六廳工作日記(三十六年)∼(三十七年)〉。
  11. 《中央日報》,臺北,1950-1955年。
  12. 《國防月刊》,南京,1946年。
  13. 《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五年(一)∼(二)〉。
  14. 《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民國三十五年(四)∼(五)〉。
  15. 《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戡亂軍事:整軍建軍(一)∼(二)〉。
  16. 《國防科學簡報》,南京,1946-1948年。
  17. 《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檔案—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六)∼(一○七)〉。
  18.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卅六年度下半年工作計劃(事業之部)〉。
  19. 《中央日報》,南京,1946-1948年。
  20. 《中央日報》,臺北,1949年。
  21.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三十六年)〉。
  22. 《觀察》,上海,1948年。
  23. 《現代軍事》,重慶,1945年。
  24.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各單位會議紀錄(三十五年)〉。
  25.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國防科學研究發展工作計畫(三十七年)〉
  26.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各單位工作報告(三十六年)∼(三十七年)〉。
  27. 《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對蘇外交〉。
  28. 《國軍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組織職掌編制案(三十五年)∼(三十六年)〉。
  29. Cheng, Victor Shiu Chiang(2009).Modern War on an Ancient Battlefield: The Diffusion of American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49.Modern China,35(1)
  30. Dalessandro, Robert J.(2014).Army Officer’s Guide.Mechanicsburg:Stackpole Books.
  31. Dick, Steven J.(ed.)(2008).Remembering the Space Age.Washington, D.C.: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External Relations History Division.
  32. Douhet, Giulio,Fischer, Sheila(trans.)(1998).The Command of the Air.Washington, D.C.:Air Force History and Museums Program.
  33. Gavin, Francis J.(2012).Nuclear Statecraft: History and Strategy in America’s Atomic Ag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4. Greene, J. Megan(2008).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5. Jacobsen, Annie(2014).Operation Paperclip: the Secret Intelligence Program to Bring Nazi Scientists to America.New York: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36. Jolivette, Catherine(ed.)(2014).British Art in the Nuclear Age.London:Routledge.
  37. Kwan, Stanley S. K.,Kwan, Nicole(2010).The Dragon and the Crown: Hong Kong Memoirs.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38. Oleynikov, Pavel V.(2000).German Scientists in the Soviet Atomic Project.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7(2)
  39. Sato, Kyoko,Jones, Christopher F.,Loh, Shi-lin(2013).Narrating Fukushima: Scales of A Nuclear Meltdown.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7(4)
  40. Sovacool, Benjamin K.(2011).Contesting the Future of Nuclear Power: A Critical Global Assessment of Atomic Energ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4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5).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4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1995).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起義投誠:空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43.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委員會(編)(1993).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44.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1996).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4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99).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6. 王士平,李艷平,戴念祖(2006)。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原子彈之夢。中國科技史雜誌,27(3)
  47. 王丰(2015).刺殺蔣介石:美國與蔣政權鬥爭史.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48. 王丰(2009)。蔣氏父子研製原子彈秘辛。同舟共進,2009(1)
  49. 王東原(1952).從韓戰看國軍.漢城: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館.
  50.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2019).蔣介石軍事作戰檢討(1945-1948).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51. 朱德(1997).朱德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52.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1).江蘇省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3. 吳大猷(口述),吳大猷學術基金會(編輯)(2001).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回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4. 李宗尉、楊立德合編,《原子彈》。南京:世界兵學社,1946年。
  55. 李適彰(2018).一脈相傳: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臺中:漢翔航空工業.
  56. 李學通(2021)。陳立夫與戰時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40(4)
  57. 柯遠芬,《中國國防建設之研究》。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年。
  58. 柏克倫, C. W.,葛敦華(譯)(1972).美國國防部.臺北:國防部編譯局.
  59. 徐凡(2017)。抗戰時期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中國科技史雜誌,2017(1)
  60. 浙江省民主黨派志編纂委員會(編)(2002).浙江省民主黨派志.北京:中華書局.
  61. 國防部編,《國防部暨各總司令部科長以上主官簡歷冊》。南京:國防部,1948年。
  62. 國防部史政局編,《列強國防機構組織概要》。南京:國防部史政局,1948年。
  63. 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編,《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概況》。南京: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1947年。
  64. 國防部第二廳編,《飛彈之研究》。南京:國防部第二廳,1947年。
  65. 國防部第六廳編,《國防科學研究發展年報》。南京:國防部第六廳,1947年。
  66. 張幸真(200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67. 張直中(口述),錢永紅(訪問整理)(2013).雷達人生─張直中口述自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68. 張瑞德(2006)。在轟炸的陰影下─抗戰時期重慶民眾對空襲的心理反應。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臺北:
  69. 張瑞德(2017).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0. 陳佑慎(201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71. 陳佑慎(2019).國防部: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72. 陳致聰(編)(2010).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85週年專刊.桃園: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
  73. 陳時偉(2000)。中美外交插曲:1948年積石山探險案揭秘。二十一世紀,62
  74. 陳漢光編,《神秘的原子彈》。臺南:臺南書局,1945年。
  75. 陸軍裝甲兵學校(編)(1969).戰車演進史.新竹:陸軍裝甲兵學校.
  76. 章康直譯,《軍用原子能》。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7年再版。
  77. 曾勝珍(2021).智慧財產權法專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78. 黃書光(1994).胡適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79. 楊杰(1990).國防新論.上海:上海書店.
  80. 劉紹唐(編)(1975).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社.
  81. 錢昌祚(1975).浮生百記.臺北:傳記文學社.
  82. 戴安娜.拉里, Diana,廖彥博(譯)(2015).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83. 蘇俄國防部軍事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王宇樞(譯)(1970).蘇俄五十年(1918-1968)建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