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宮禁制度在政治與法律上的意義與作用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Guardian System of Palace in Tang Dynasty

DOI

10.6361/HKJH.200505.0045

作者

桂齊遜(Chi-Shun Guei)

关键词

唐代 ; 宮禁制度 ; 唐律 ; 唐律•衛禁律 ; Tang Dynasty ; the guardian system of palace ; Tang Code ; The Tang Code: Section on Guardian Palace

期刊名称

華岡文科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05 / 05 / 01)

页次

45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帝制中國時代,唐代堪稱係依「律令格式」以為治的時代。惟在傳統帝制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影響於法律文化之完善性與落實性最鉅者,厥為皇帝制度及皇權的運作模式。論者以為,關於唐律在保障「皇權」上的建設,大致可以區別為四項:首先,即維護皇帝對國家政務的最高處理權;其次,即懲治威脅皇帝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再次,即嚴懲有損皇帝尊嚴的犯罪行為;最後,防範並鎮壓篡權行為。 就中關於「懲治威脅皇帝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及「防範及鎮壓篡權行為」,在《唐律》中主要均規定在〈衛禁律〉一篇,故本文主旨即擬透過《唐律•衛禁律》來省視,唐代宮禁制度在政治及法律上的意義與作用,並藉此反思唐律之落實性與有效性。 本文認為,整部《唐律•衛禁律》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保護皇帝安全為主,維護宮廷安全為輔;無論就其律文規範內容、量刑輕重,都可以說是鉅細靡遺、十分完備。然就唐代司法實例中所見的十六件「威脅唐室皇帝人身安全」的案例來分析,最終判決能夠合乎律文規範者,似乎是比較少見的。這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由於企圖威脅皇帝人身安全的犯罪,非同小可,且多由皇帝本人敕裁,故除了少數案例從輕處分(不問罪)之外,多半是會加重其刑的;此一考量,主要仍是保障皇帝的安危,以儆效尤。其次,或許在史料文獻中所保存下來的案例,多半是一些特殊的案例,是以其用刑情況本來就比較特殊;其餘合乎律文規範的判決,並未由史官保留下來,這也是我們不得不深思的課題。最後,針對本文所舉唐代十件中央宮廷政變的案例來看,可知關於唐律「防範並鎮壓篡權行為」的功能上,似乎越是在唐代前期,越能發揮功效,這應該是唐代前期政局比較能夠安定的原因之一。至於唐代後期,表面上唐律還是稍稍發揮了維護皇權和保障皇權的功效,卻不免於淪為宦官整肅異己的利器;逮及唐末,唐律「防範並鎮壓篡權行為」的功能幾已蕩然無存,唐廷乃告殄滅。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o through ”The Tang Code: Section on Guardian Palace” to investigate it's political and legal meaning and function. In order to examine if The Tang Code can be put into effe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Tang Code: Section on Guardian Palace” is to protect the emperor's safety and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the palace is less important. Analyzing sixteen real legal cases of threatening personal safety in Tang dynasty found that final sentences don't seem to conform to the regulation of the statute. There are two possibilities. Firstly, it is tremendously serious crime when someone tried to threaten the emperor's personal safety. The emperor usually brought criminal to trial in person and the most of criminal would increase of penalty. Secondly, most of legal cas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are special cas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en cases of palace coup in this essay, we can find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Tang Code” in prevention of usurping the throne is more effective in earlier stage then in later st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律疏議
  2. 唐律·賊盜律
  3. 資治通鑑
  4. 唐律疏議
  5. 唐律·名例律
  6. 唐律疏議
  7. 資治通鑑
  8. 唐律疏議
  9. 唐會要
  10. 資治通鑑
  11. 舊唐書
  12. 唐律疏議
  13. (1977)。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4. (1979)。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5. 唐律疏議
  16. 冊府元龜
  17. 唐律·賊盜律
  18. 隋書
  19. 冊府元龜
  20. 晉書
  21. 唐律·衛禁律
  22. (1992)。《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23. 晉書
  24. 唐律·衛禁律
  25. 隋書
  26. (1996)。唐代「判」的研究-以唐律與皇權的互動關係爲中心
  27. 尚書刑部·刑部郎中員外郎
  28. (1999)。唐代律令格式之性質與位階。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9. 隋書
  30. 唐律疏議
  31. 漢書
  32. 唐律疏議
  33. 唐六典
  34. 隋書
  35. 資治通鑑
  36. 唐律疏議
  37. 新唐書
  38. (2001)。唐代律令格式性質再探。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9. 唐律疏議
  40. 唐律·名例律
  41. 唐六典
  42. 資治通鑑
  43. 隋書
  44. 唐律疏議
  45. 公羊壽撰、何休解詁、徐彥疏、李學勤主編(199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6. 孔安國撰、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1999)。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王文健(1995)。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8. 王健文(1995)。率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9. 王欽若、楊億編(1984)。冊府元龜。臺北:大化書局。
  50. 王溥(1991)。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王維(1977)。王右丞集箋註。台北:廣文書局。
  52. 王曉波、張純(1982)。漢代陽儒陰法的形成和確立。大陸雜誌,64(3)
  53. 古怡青。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54. 司馬光著、胡三省註(1972)。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
  55. 司馬遷(197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56. 左丘明撰、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199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7. 甘懷真。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58. 西嵨定生、杜正勝主編(1979)。《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臺北:華世出版社。
  59.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0.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61.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2. 吳秀英(1979)。韓非子研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3. 李防編(1977)。太平御覽。臺北:大化書局。
  64. 李林甫、奉敕撰、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65. 李勉。管子今註今釋·法法
  66. 李勉註譯(1988)。管子今註今釋·任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李淑媛。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68.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
  69. 沈家本。唐律衛禁律之溯源
  70.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
  71. 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1985)。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
  72.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
  73. 邢義田、鄭欽仁主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4. 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75. 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1993)。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
  76. 展恆舉(1973)。中國近代法制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徐道鄰(1958)。唐律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8. 班固(197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79. 高明士。論唐律中的皇權
  80. 高明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1987)。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8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主編(1981)。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82. 張君勱(1986)。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83.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釋文注釋。北京:文物出版社。
  84. 張鷟。龍筋鳳髓判
  85. 陳俊強。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86. 陳俊強。91-史-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87.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
  88. 陳寅恪(1974)。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三人行出版社。
  89.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
  90. 陳登武。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91. 陳登武。《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92.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
  93. 陳顧遠(1988)。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書店。
  94. 陳啓天(1969)。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5. 章太炎(1982)。章氏叢書·檢論。臺北:世界書局。
  96. 程樹德(1988)。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
  97. 黃宗羲(1965)。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8. 黃玫茵。91-史-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99. 黃玫茵。91-史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100. 黃俊傑主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夫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01. 楊廷福(1982)。唐律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02. 楊鴻烈(1971)。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3. 董誥編(1987)。全唐文。臺北:大化書局。
  104.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5. 雷海宗(1934)。清華學報
  106. 窪添慶文譯註(1979)。譯註日本律令。東京:律令研究會主編,東京堂出版。
  107.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
  108. 劉俊文(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109.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
  110.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
  111. 劉煦撰(1976)。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12. 劉燕儷。91-史司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113. 劉馨珺。91-史-05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唐律研讀會
  114. 歐陽修、宋祁撰(1976)。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15. 蔡墩銘(1968)。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16. 鄭聯方。法學叢刊
  117. 蕭璠(1993)。史語所集刊
  118. 錢穆(1935)。先秦諸子繫年。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19. 錢穆(1956)。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120. 錢穆(1976)。中國歷史精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1. 戴炎輝。唐律衛禁律之溯源
  122. 戴炎輝(1966)。薩孟武先生七十華誕政法論文集。臺北:海天出版社。
  123. 戴炎輝。唐律各論
  124. 戴炎輝。唐律各論
  125. 戴炎輝(1988)。唐律各論。臺北:成文出版社。
  126. 戴炎輝。唐律衛禁律之溯源
  127. 戴炎輝(1977)。唐律通論。臺北:正中書局。
  128. 戴炎輝。唐律各論
  129. 戴炎輝。唐律各論
  130. 戴炎輝(1964)。唐律通論。臺北:正中書局。
  131. 魏徵撰(1975)。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32. 羅志淵(1976)。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33. 顧頡剛(1987)。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于曉雯(2021)。金鐸敏《唐律總論》、《唐律各論》(I、II)評介。法制史研究,38,4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