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之身體觀研究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n the Ideas of Body upon the Taiwanese Vernacular Dwellings
|
DOI
|
10.6377/JA.200406.0035
|
作者
|
邱上嘉(Shang-Chia Chiou);方鳳玉(Feng-Yu Fang)
|
关键词
|
傳統建築 ; 民居建築 ; 身體觀 ;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 Dwelling ; Ideas of Body
|
期刊名称
|
建築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7期(2004 / 06 / 01)
|
页次
|
35
-
5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臺灣傳統民居建築為出發點,以西方思想為參照,反觀中國古代獨特的身體觀念,徵古以衡今,探討臺灣傳統民居建築所體現的身體觀。文中透過身體觀的諸層次與不同面向,包括:意識的身觀、形軀身體觀、精氣化的身體觀、社會文化的身體觀等,列與宅體與身體之對應關係,探討身體觀的轉化與投射的思維,瞭解隱藏在臺灣傳統民居建築中的深層意涵與文化涵構。整體而言,宅體與身體類比應合之後,能賦予空間特定的擬人化性格,有了人的屬性後,即能賦予空間或建築吉凶判別的依據。中國傳統身體觀的內在思維,透過轉化與詮釋的過程,形成天人類比、天人合一、氣論等觀點,投射至實質環境中,是整個大自然或傳統建築被視為充滿著「氣」流動、交替的能量場所。從身體到時間、空間、天地、萬物等皆可從「身體」的特有認知方法出發,並且完成一個可分述,卻也能形成整體性的總體認知;「身體」與「宇宙」之間建立出的秩序與符號表達,即時傳統文化內涵融合的體現。
|
英文摘要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s of human body upon the Taiwanese vernacular dwellings and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eep meanings within those buildings. Many traditional artisans analogized the images of human body to the dwellings extensively, such as layout, form shaping, terminology, and construction taboos. The analogy between a building’s form and human body not only provides the anthropomorphized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spaces that enables mankind to have a closer relation to spaces or a dwelling, but also provides a way to justify if spaces or a building be auspicious or not. Furthermore, the naming system of spaces based on the image of human body lets people feel familiar and make linkage between their feelings and livings. It can become a reality to the liver and also represent the thought of self-centralizatio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liver) and world (dwelling) from the ideas of body upon the Taiwanese vernacular dwellings.
|
主题分类
|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
参考文献
|
-
黃俊杰(2002)。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連結:
-
禮記·禮運篇
-
孟子集注
-
(1996)。中文聖經啓導本。香港:海天書樓。
-
皇帝宅經。
-
老子·德經·第四十二章
-
管子·四時(第四十篇)
-
孟子
-
Bodde, Derk(1991).Chinese Thought, Society, and Science: 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Honolulu,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Needham, Joseph(1956).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2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O`Neill, John、張旭春(2000)。身體開熊。遼寧瀋陽:春風文藝。
-
Tuan, Yi-Fu、潘桂成(1998)。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
-
Tuan, Yi-Fu、鄧景衡(1989)。虛構的空間。大地地理雜志,15,74-90。
-
Vitruvius, Marcus、林建業(1998)。建築十書:維楚菲厄司上奧古斯都大帝之奏摺。臺北:洪葉文化。
-
卜則巍。雪心賦。臺北:竹林。
-
午榮。繪圖魯班經。新竹:竹林書局。
-
王玉德(1994)。風水術註評。臺北:雲龍。
-
朱熹(1973)。四書集註。臺北:東海。
-
佛隱(1927)。風水講義。臺北:武陵。
-
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
杜維民(1997)。一陽來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林會承(1987)。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
-
邱上嘉(1990)。臺北,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
姚廷巒(1784)。陽宅集成。臺北:武陵。
-
洪如峰。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
徐裕健(198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張牲壽(1989)。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郭璞。葬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本。
-
陳文尚(1993)。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的身體意象:地理知識學(Geosophy)例證研究之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暨地理學系。
-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究院文哲所。
-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
漢寶德(1983)。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123-150。
-
魯班公(1985)。魯班寸白簿。新竹:竹林。
-
魏青江(1714)。宅譜大全。臺北:集文書局。
-
關華山(1980)。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顧陵岡、徐試可(2001)。地理天機會元。臺北:武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