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季風影響下台閩歷史性航路的開發

并列篇名

The Monsoon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Sea Rout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DOI

10.6377/JA.200706.0197

作者

洪傳祥(Chuan-Hsiang Hung)

关键词

歷史航路 ; 橫渡台灣海峽 ; 季風 ; 帆船 ; historical sea-route ;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 monsoons ; sailing ship

期刊名称

建築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07 / 06 / 01)

页次

197 - 2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昔日漢人渡海來台,以帆船為交通工具。帆船航行須借助風力,故受制於風,而盛行於台灣海峽上的季風則支配著兩岸間船隻的往返。自荷西初期以至於清治晚期,或官方核定,或民間私闢,台閩之間出現了多條的航路,而使得兩岸間的海上交流變得較為安全而便捷。因此,漢人移民逐漸能夠突破心理障礙,提起勇氣橫越海峽,而源源地來台墾拓定居,而慢慢地在此間完成主體社會的建構。由於帆船航行技術上的關係,季風深刻地影響了兩岸航路的開發,然而在台灣土地開發史的研究領域中,這方面的觀點尚未被提出來討論,故筆者希望能藉由本文來檢視一下這個觀點。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Chinese came to Formosa by sailing ship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Sailing requires wind power, which the monsoons in eastern Asia provided. From the begin of Dutch colonization to the end of Ching's rule(1624-1895) several historical sea-rout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were officially and unofficially developed, which made the contacts between both sides more secure and easy.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Chinese immigrants mustered the courage to cross the strait and established new homes in Formosa. Gradually, a Chinese society was built in this island. Because of the sailing techniques,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ea-routes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s, but this aspect has not yet been discussed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Taiwan's land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is aspect.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参考文献
  1. 洪傳祥(2006)。大員廈門航路上帆船側風航行的優勢。建築學報,56,107-132。
    連結:
  2. 洪傳祥(2003)。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系的形成與空間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1-60。
    連結:
  3. Borao Mateo、José Eugenio、鮑曉鷗(2002)。Spaniards in Taiwan。Taipei:SMC=南天書局。
  4. Hutsebaut, Marc、許雪姬主編、吳密察主編(1991)。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台北:南天書局。
  5. 中央氣象局(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氣候圖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6. 中央氣象局(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氣候圖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7. 中村孝志、吳密察譯(1991)。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8.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福建省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9. 江日昇(1977)。臺灣外記。臺北:大通書局。
  10. 余文儀(198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1. 村上直次郎、石萬壽譯(1975)。臺灣文獻。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12. 村上直次郎、郭輝譯(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13. 阮旻錫(1977)。海上見聞錄。臺北:大通書局。
  14. 周凱(1983)。廈門志。臺北:大通書局。
  15. 施琅(1983)。靖海紀事。臺北:大通書局。
  16. 翁佳音(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7. 高拱乾主修(1984)。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8. 曹永和(198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19. 曹永和(198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荷蘭東印度公司、江樹生譯註(2002)。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
  21. 荷蘭東印度公司、江樹生譯註(2000)。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
  22. 荷蘭東印度公司、程紹剛譯註(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
  23. 黃叔璥(1983)。臺海使槎錄。臺北:大通書局。
  24. 漢聲編輯(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臺北:漢聲文化事業。
  25. 劉寧生、郭延祥(1996)。帆船理論與實務。基隆: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
  26. 蔣毓英(1985)。臺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家煌(2020)。論黑水溝。海洋文化學刊,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