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後臺灣古蹟保存之修復論述實踐的「技術史」研究

并列篇名

Study on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Restoration Discursive Practice for Post War Historic Conservation in Taiwan

作者

陳逸杰(I-Chieh Chen)

关键词

技術選擇 ; 使用的技術 ; 生成 ; 轉化 ; Selection of Technology ; Technology in Use ; Becoming ; Transformation

期刊名称

建築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5期(2013 / 09 / 30)

页次

145 - 1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古蹟保存之修復論述中再提出技術這一疑旨結構的主要意義,是為了意圖重新釐清古蹟保存與修復的真義,以及重新建立對於古蹟保存修復技術之實踐主體性的認識。更確切而言,它將指涉古蹟之保存修復論述的技術形構為何?本文認為,古蹟保存修復的論述實踐可說是基於「創新使用」的技術史,涉及的是技術的選擇與使用。概因保存修復技術所面對的處理對象-古蹟,既不是必然存在或生成的事物,亦非其存在或生成是由於自然作用的事物,而是可改變和可製作的事物;這種「實踐-造物」導向的技術本質,旨在製作的反思活動,是一種「造物」與「產生新知識」相結合的過程。這樣的技術建構,關乎的是「知的方法」,而不必然是創造新知識或新事物的方法。是故,與其稱之為技術,或許稱之為「技術產物」更為適當;它就如同古蹟的存在一樣,是特定之社會文化條件的意識形態脈絡下的產物。

英文摘要

Addressing the problematic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in restoration discourse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 that intended to re-clarify meaning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be more precisely, it would refer to what is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restoration discourse for historic conservation?We thought that discursive practice of historic restoration was the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innovative use and that concerned with selection and use of technology. The reason the object of restoration technology was neither a thing of inevitable becoming nor a naturalization thing, but a changeable and making thing. The technological essence of ”practice-creation”, which aimed at reflection of making, was an inter-combination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The kind of technology concerned with way to know but is not creative way of new knowledge or new thing. It would be called ”technological object” rather than technology. It was like 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that was particular product under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参考文献
  1. 方鳳玉、邱上嘉(2003)。從「虛擬空間」的概念探討歷史性建築之保存。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9,53-78。
    連結:
  2. 夏鑄九(2003)。在網路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51-83。
    連結:
  3. 徐裕健(2007)。台灣歷史保存論述思維架構的重構與實踐─「台北賓館」修復再利用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8,85-153。
    連結:
  4. 張國暉(2011)。對技術的社會建構論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性的一個契機。科技、醫療與社會,13,171-222。
    連結:
  5. 陳逸杰(2012)。台灣歷史保存之修復論述的「技術史」研究。台灣建築學術百年之路.2012台灣建史論壇論文集,台北市=Taipei:
    連結:
  6. 陳逸杰(2010)。台灣工業遺址再利用保存之空間重置的可能提案。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1,23-32。
    連結:
  7. 顏亮一(2006)。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規劃學報,33,91-106。
    連結:
  8. 傅朝卿(2004)。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授課講義。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Fu, C. C. (2004) Teaching Handout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on Theor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9. Brand, S.(1994).How Buildings Learn: What Happens after They're Built.London, UK:Penguin.
  10. 方俊育譯、李尚仁譯、Edgerton, D.(2004)。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當代,176,22-43。
  11. 木村勉、黃士娟譯(2008)。近代建築解體新書:修復之計畫與技術。台中市=Taichung: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
  12. 王新驊(2007)。高雄市=Kaohsiung,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Design, Shu-Te University。
  1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Taipei: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Council of Cultural Affairs, Executive Yuan。
  14. 余曉嵐譯、林文源譯、許全義譯、Latour, B.(2012)。我們從未現代過。台北市=Taipei:群學=Socio Publishing。
  15. 吳泉源(2002)。技術與技術研究在台灣。當代,176,64-73。
  16. 李乾朗(1983)。王益順匠師在台灣之廟宇建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87-122。
  17. 李乾朗(1988)。,台北市=Taipei:李乾朗古建察研究室=Old Architectural Studio of Chien-Lang Lee。
  18. 李乾朗(1987)。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修復工程報告書。高雄市=Kaohsiung:高雄市政府民政局=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19. 孫全文(1996)。,台南市=Tainan:臺南市政府=Tainan City Government。
  20. 孫全文(1995)。,台南市=Tainan:臺南市政府=Tainan City Government。
  21. 徐裕健(1980)。台南市=Tainan,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22. 梁靜萍(1996)。桃園縣=Taoyuan County,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23. 陳逸杰(2006)。以「技術史」的觀點探討台灣古蹟修復之技術的變遷。第九屆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遺產保存維護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南市=Tainan:
  24. 陳逸杰(2007)。台灣古蹟修復之技術史的研究。空間設計學報,3,1-14。
  25. 陳逸杰(20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Taipe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Executive Yuan。
  26. 陳逸杰(2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Taipe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Executive Yuan。
  27. 陳珉蓉(2005)。台南市=Tainan,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28.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市=Tainan: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Taiwa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Heritage Press。
  29. 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2002)。,台南市=Tainan:臺南市政府=Tainan City Government。
  30. 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2004)。,台南市=Tainan:臺南市政府=Tainan City Government。
  31. 曾逸仁(1997)。台南市=Tainan,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32. 葉乃齊(1989)。台北市=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3.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0)。,雲林縣=Yulin County:雲林縣政府=Yulin County Government。
  34.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2003)。,新北市=New Taipei City:新北市政府=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35.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4)。,彰化縣=Changhua County:彰化縣政府=Changhua County Government。
  36. 漢寶德(2001)。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台北市=Taipei:天下遠見=Bookzone Press。
  37.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1986)。澎湖天后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修復研究。澎湖縣=Penghu County:澎湖縣政府=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38. 閻亞寧、薛琴(1988)。古蹟保存科學架構與應用之基礎研究。台北市=Taipei:內政部民政司=Department of Civil Affair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被引用次数
  1. 殷寶寧(2014)。以博物館為方法之古蹟活化策略探討—淡水古蹟博物館觀眾經驗研究個案。博物館學季刊,28(4),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