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義民史觀”之建構:析論台灣一八九五年(乙未)抗日戰爭中之義民軍統領丘逢甲與吳湯興

并列篇名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Yi-Ming: A Case Study of the Chief Commanders of Yi-Ming-Ciou, Fung-Zia and Wu, Tang-Sin during the "Yi-Wei War" in 1895

DOI

10.6164/JNDS.8-1.2

作者

薛雲峰(Yun-Feng Hsueh)

关键词

台灣民主國 ; 乙未戰爭 ; 客家 ; 義民 ; 義民史觀 ; the Republic of Taiwan ; Yi-Wei War乙未戰爭 ; the Hakka客家族群 ; Yi-Ming義民, righteous people ; the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Yi-Ming義民史觀

期刊名称

國家發展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8卷1期(2008 / 12 / 01)

页次

43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灣之際,不少台灣人因不願被日本人統治,隨即以「義民」形式,集體組織武裝部隊與日軍對抗,這次戰役是台灣本島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陸上戰役,台灣史學家稱之爲「乙未抗日戰爭」。 有關於這場戰爭的論述,傳統上都從清帝國與日本之間的「甲午戰爭」談起,認爲台灣乙未戰爭是甲午戰爭的延續,因之,持「大中國史觀」者一般喜稱這些義民軍的抗日行動是基於國家民族大義;另一方面,持「台灣史觀」的學者雖多標舉這是一場「獨立運動戰爭」,但幾乎也都是從政治的角度解讀,其論域的相對客體仍是「大中國」。 無疑的,這兩種論述都相當程度的忽略了台灣人的主體性與多元性,因之,前者很難解釋「台灣民主國」的形成,後者則多忽略了參戰者的身份與立場,例如參戰者雖多爲「客家人」,但一般學者均吝於提及。因之,本文擬從「草根史」的角度出發,參酌法國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史學分析方法,據之提出「義民史觀」以解讀這場戰爭,文中將提及由台灣客家人在一七二一年首創的義民組織,在清領台灣期間成了一股穩定社會的主要力量,而這種發自民間的自衛性武力組織也正是台灣乙未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

英文摘要

When Japan took over Taiwan in 1895, a lot of Taiwanese defendedtheir home in a body of ”Yi-Ming” (義民righteous people)-a collective civil armed corps. This war was called ”Yi-Wei War” (乙未戰爭) which was the biggest scale war that ever occurred at Taiwan territory within the memory of men. Generally, there were two kinds historical standpoints about the Yi-Wei war, one was the viewpoint from the Great China, the other was that from Taiwan. With one consent, the two viewpoints always discussed the war from the beginning of war between the Chin-Japan occurred in 1894 called ”Zia-Wu War” (甲午戰爭). What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former always narrated the story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Great China nationalism, the latter attempted to establish the viewpoint of Taiwan nationalism. Undoubtedly, the two discourses seriously ignore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Taiwanese for example the emergency of the Republic of Taiwan, and the ethnical diversities in Taiwan for example the Hakka. The discussions i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grassroots and referred to the analytic framework of Fernand Braudel, which we named it the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Yi-Ming. That is, only if should we realize the whys and wherefores of the ”Yi-Ming” (righteous people) arose since 1721, we could not touch the truth of the ”Yi-Wei War” (乙未戰爭).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丁光玲(1994)。清代台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 日本文教基金會伊編譯(2001)。台灣不可欺記。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3. 王曉波(1988)。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4.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5. 王曉波(1999)。乙未抗日史料彙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6.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公司。
  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1996)。中日戰輯選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1991)。總督府檔案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1993)。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安然(2005)。台灣民眾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2. 余文儀(1993)。續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3. 吳密察(2004)。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14. 吳密察(1994)。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15. 吳密察(2006)。淡新檔案第二編民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16. 吳德功(1992)。吳德公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7. 李明峻譯(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8.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19. 杜正勝(1999)。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20. 沈茂蔭主編(1984)。苗栗縣志。台北:台灣大通書局。
  21. 周婉窈(1998)。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22. 周憲文譯(2002)。日本帝國主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23. 周璽(1993)。彰化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林國章(2004)。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台北市:海峽學術。
  25. 思痛子(1997)。台海思慟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施家順(1995)。台灣民主國的自主與潰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7. 洪棄生(1993)。洪棄生先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28. 徐珂(1997)。清稗類鈔選錄。台北:台灣大通書局。
  29. 高承恕、蕭新煌、瞿海源主編(1992)。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0. 張炎憲、陳美蓉編(1993)。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自立晚報。
  31. 許佩賢譯(1995)。攻台戰紀。台北:遠流出版社。
  32.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33. 許達然、台灣歷史學會編(1996)。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34. 連橫(1985)。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35. 陳芳明(1992)。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
  36. 陳運棟主編(2006)。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37. 陳漢光(2000)。台灣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8. 喜安幸夫(1989)。台灣抗日祕史。台北:武陵出版社。
  39. 彭明輝(1999)。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
  40. 黃秀政(1993)。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1. 黃煜文譯(2002)。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42. 黃鼎松主編(1998)。銅鑼鄉志。苗栗:銅鑼鄉公所。
  43. 楊護源(1997)。丘逢甲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廖為智譯(1993)。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45. 趙干城、鮑世奮譯(1991)。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6. 劉世安譯(2001)。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47. 劉妮玲(1983)。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8. 蕭新煌主編(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49. 賴建誠(2004)。布勞代爾的史學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0. 廬建榮(1999)。入侵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
  51. 羅香林(1969)。劉永福歷史草。台北:正中書局。
  52.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53. 羅烈師(2006)。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54. 羅運治(1996)。吳湯興事蹟考證。淡江學報,35
被引用次数
  1. 黃惠禎(2010)。母土與父國:李喬《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電影改編的認同差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183-210。
  2. 劉俊雄(2017)。論李喬《寒夜》中的客家史事傳說與原住民所說的分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33/34,69-86。
  3. 羅仁駿,蔡承宏(2012)。臺北市客家族群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4(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