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近代政治思想中之民主與國族主義

并列篇名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in the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of Imperial Japan

DOI

10.6164/JNDS.14-2.1

作者

邵軒磊(Hsuan-Lei Shao)

关键词

日本帝國 ; 政治思想 ; 民主 ; 東亞 ; 國族主義 ; democracy ; East Asia ; Japanese Empire ; nationalism ; political ideology

期刊名称

國家發展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4卷2期(2015 / 06 / 01)

页次

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民主與國族主義」常被視為用以理解現代政治變遷與國家發展模式;然而上述概念在東亞世界歷史發展,具有相當特殊性。本文試圖以日本為例,討論日本現代化初期政治思想家,詮釋民主與國族主義之不同思維,列舉出數種理論模式。本文試圖闡述其主要特色為:其一、「東亞民主」實為學習西方思想之產物,其目的為加強「國族認同」,兩者具有共生關係。其二、東亞國族主義起因於救亡圖存。日本在近代化初期,一方面效法西洋民主,二方面亦恐懼甚至試圖排除西洋,因此日本政治思想家亦在「民主/國族」兩者觀念問之取捨。第三、另一個影響日本思潮之條件為中日關係,兩者呈現反差;足見,「束/西文明」與「中/日文明」之交互作用,亦體現在日本思想之中。本文試圖介紹並比較近現代初期之日本政治思想,提供學者研究東亞政治理論之切入點,以為當前發展研究究東亞思想之補遠。

英文摘要

Theories of democracy often use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to understand modern political change and pattern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 these ideas are quite unusua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Japanese political theorists in the early democratization period interpreted the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identifying several theoretical strains and showing how while nationalism and democracy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in Japan, Japanese political thinkers ha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laborate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First, "East Asian democracy" is a product of studying Western thought. Its objective is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implying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Second, East Asian nationalism originated from a struggle for national survival. While on one hand Japan imitated Western democracy, on the other hand it viewed the West with fear and even hostility. This paradox caused Japanese political theorists to waver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Third, another factor which influenced Japanese thought was Sino- Japanese relations.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of Eastern/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of Chinese/Japanese civilization is evident in the focus of Japanese political though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roduce and compare early-modern Japanese political thought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angle for research on East Asian political theor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王中天,陳欽春(2014)。影響台灣民眾對現任總統信任度的因素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11),1-38。
    連結:
  2. 左正東(2011)。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典範問題與經濟民族主義的再檢視。國際關係學報,32,51-90。
    連結:
  3. 石之瑜(2001)。民族、民族研究、民族主義:兼論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研究。問題與研究,40(4),97-110。
    連結:
  4. 石之瑜(2001)。鑿開霸權:普世主義與相對主義之外關於民主的知識。中國大陸研究,44(3),1-15。
    連結:
  5. 石之瑜,李靜旻(2007)。斷代與斷裂-日本近代中國認識的基礎脈絡。中國大陸研究,50(1),16-40。
    連結:
  6. 朱雲漢(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143-162。
    連結:
  7. 吳親恩(2009)。經濟議題與民主體制評價-東亞國家的觀察。臺灣民主季刊,6(1),1-39。
    連結:
  8. 沈松僑(2002)。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49-119。
    連結:
  9. 胡婉庭(2012)。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一詞的興起與演變-以1901至1935年為限。東亞觀念史集刊,2,219-260。
    連結:
  10. 張佑宗(2009)。選舉輸家與民主鞏固-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落選陣營對民主的態度。臺灣民主季刊,6(1),41-72。
    連結:
  11. 許雅棠(2012)。如何觀看自由民主?源自儒家思想傳統的一種觀看之道-從清末學人談起。臺灣民主季刊,9(3),1-35。
    連結:
  12. 郭秋永(2007)。多元民主理論-公民審議的一個理論基礎。臺灣民主季刊,4(3),63-107。
    連結:
  13. 黃自進(1993)。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上),505-529。
    連結:
  14. 黃自進(1991)。吉野作造對中國革命的認識與態度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237-257。
    連結:
  15. 黃自進(1992)。吉野作造對孫中山的認識與評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599-619。
    連結:
  16.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臺灣社會研究,84,243-288。
    連結:
  17. 顏厥安(2005)。和平與強權政治:由歷史哲學反省東亞的民主與和平前景。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5,49-88。
    連結:
  18. Burkman, Thomas W.(2007).Japan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 Chu, Yan-Han,Diamond, Larry,Nathan, Andrew J.,Shin, Doh Chull(2008).How East Asians View Democrac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 Hoston, G.(1987).The State,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China and Jap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 Roger, Bowen W.(1980).Rebellion and Democracy in Meiji Japan.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小島朋之編、家近亮子編(1999)。歴史の中の中国政治:近代と現代。東京:勁草書房。
  23. 木村時夫(1981)。日本における条約改正の経緯。早稲田人文社会科学部,19,1-18。
  24. 王屏(2004).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王泰升(2004)。自由民主憲政在臺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11(1),167-224。
  26. 北一輝 (1923)。《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東京:改造社。
  27. 北一輝 (1941)。《支那革命外史》。東京:聖紀書房。
  28. 北輝次郎 (1908)。《国体論及び純正社会主義》。新潟:自費出版。
  29. 朱雲漢(2007)。東亞民主困境與當代思維陷阱。臺灣社會研究,65,257-263。
  30. 竹内好(1965)。現代中国論。東京:勁草書房。
  31. 吳叡人(譯)、Anderson, Benedict(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出版.
  32. 吳懷中(1999)。文明史觀在近代日本對華認識及關係中的影響-從思想史與國際關係的接點出發。日本學刊,1999(1),89-105。
  33. 李冬君(譯),松本三之介(2005).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北京:東方出版社.
  34. 李永熾(1979)。吉野作造的民本思想。臺大歷史學報,6,191-210。
  35. 李柏光(譯),林猛(譯),Dahl, Robert A.(1999).論民主.臺北:聯經出版社.
  36. 周啟乾(譯),信夫清三郎(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第四卷:走向大東亞戰爭的道路.臺北:桂冠.
  37. 孫歌(2010).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臺北:巨流.
  38. 張啟雄(1995)。近代日本「爭天下」的構想與佈局-從擬定「清國征討策案」到發動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9. 張學鋒(譯),野村浩一(1998).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走向亞洲的航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0. 陳鵬仁(譯),臼井勝美(1986).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臺北:水牛出版社.
  41. 黃自進(2001).北一輝的革命情結:在中日兩國從事革命的歷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2. 福沢諭吉、慶応義塾編集(1970)。福沢諭吉全集第14卷。東京:岩波書店。
  43. 福沢諭吉、慶応義塾編集(1971)。福沢諭吉全集第16卷。東京:岩波書店。
  44. 福沢諭吉、慶応義塾編集(1970)。福沢諭吉全集第10卷。東京:岩波書店。
  45. 福沢諭吉、慶応義塾編集(1970)。福沢諭吉全集第5卷。東京:岩波書店。
  46. 劉嶽兵(2010)。近代日本中國認識的原型及其變化機制。歷史研究,2010(6)
  47. 慶應義塾編(1970)。福沢諭吉全集第4卷。東京:岩波書店。
  48.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臺灣社會研究,26,1-27。
  49. 鍾淑敏(譯),坂野潤治(2008).近代日本政治史.臺北:五南書局.
  50. 内田良平 (1937)。《支那観・国難来》。東京:若林半。
  51. 内田良平文書研究會編(1992)。黒龍會關係資料集(第4卷)。東京:柏書房。
  52. 黄自進(2000)。北一輝與中國革命。共生から敵対へー第4回日中関係史国際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