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常州學派的學術淵源-以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評論為起點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Changzhou School: Beginning from Its Appraisal by Qian Mu

DOI

10.6351/BICLP.200603.0171

作者

蔡長林(Ch'ang-Lin Tsai)

关键词

錢穆 ; 常州學派 ; 八股文 ; 漢學 ; 宋學 ; Qian Mu ; Changzhou School ; eight-legged essay ; Han School ; Song School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06 / 03 / 01)

页次

171 - 2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錢穆先生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體大思精,議論明快,引人入勝者多,可資討論者亦不少。本文僅就錢先生對清代常州《公羊》學之批評,提出一些資料的補充與個人的淺見。在行文的策略上,則尊重錢先生之價值判斷,而深化其提出之議題,並將焦點集中在常州學者的學術淵源及論學上討論,以此為基礎,對錢先生關於常州學術的論斷,稍作修正。就學術淵源而言,雖然章太炎、梁啟超、劉師培及錢先生皆曾討論,然一則所論僅及大端,二來尚未有綜合比較,故本文首先綜合四位先生對常州學術淵源之討論,然後循其文人之背景與沾染蘇州惠氏說經之風的特色,廣引資料,深化補充,以明二者融合之跡;就論學策略而言,漢學家藉反八股以疏離宋學的原因,在於批判其陳腐與禁錮人心;宋學家則批漢學家立場激進,只見八股之弊,而未能深體程、朱學術之醇;至於常州學者,既受漢學風氣之影響,又無法自外於八股制度,乃有折中之論。在應試策略上,尊重制藝制度;在論學策略上,則以西漢微言大義對治東漢訓詁考據,並藉其「義理性」與宋學產生對話。常州學派的論學宗旨,大較在此。至於錢先生批判背後之價值根源,顯然是他一貫尊重宋學的立場,這當然與他對民國初年學術大環境的憂慮密切相關。只不過他太強調蘇州惠氏之根源,目為漢學的旁衍歧趨,而未審科舉對常州之制約,即宋學幽靈始終貫穿在常州學派的血脈中。

英文摘要

Qian Mu's masterful book, Zhongguo jin sanbainian xueshushi (A History of Chinese Scholarship in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 has been the source of significant debate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and offers a reevaluation of his criticism of the Changzhou School's Gongyang studies. This study makes a deeper examination of this particular issue, while respecting Qian Mu's value system, and focuses on a discussion of this school's origins and scholarly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Qian Mu's original thesis, some corrections are proposed. Although Zhang Taiyan, Liang Qichao, Liu Shipei, and Qian Mu have all discussed the origins of this school, it is possible to further extend their discussion and also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s.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oad range of materials for the purposes of contextualizing the four scholars' theories and of shedding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Changzhou School. It then examin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chool and the ways in which it was affected by the classics teaching of the Hui family of Suzhou. The Han School scholars criticized the Song School scholars for the latter'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eight-legged essay, underscoring the hackneyed and restrictive aspects of this writing form. The Song School scholars, on their part, chided the Han School scholars for their overlooking the fact that the eight-legged essay could serve as a bridge to the great tradition of the Cheng-Zhu scholarship. Although the Changzhou scholar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Han School, they were unable to detach themselves from the eight-legged essay. They took a middle position. They would not slight the eight-legged essay, which was the prescribed form for composing the examination papers. Yet in their own scholarly pursuits they emulated the idea of ”subtle words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from the Western Han scholarship so as to engage the Song School scholars in a ”hermeneutic” dialogue. Qian Mu clearly favored the Song School and he himself was a product of the larger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era. He over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Hui family-and hence the Han School-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zhou School and overlooked the Song School undercurrents in the Changzhou Schoo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6)。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
  2. 春秋正辭
  3. 常州莊氏學術新論。
  4. (1838)。四書說
  5. (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 四書說
  7. 論清中葉常州學者對考據學的不同態度及其意義-以臧庸與李兆洛爲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63-303。
  8. 日宮崎市定著、林明珠、李卓然合譯(1999)。中國的歷史思想。歷史:理論與批評,1,113。
  9. 宋歐陽修、宋祁(199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199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蘇轍(1999)。蘇轍集:欒城後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歸有光(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歸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3. 後晉劉昫(1991)。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清丁履恆、清臧庸。續修四庫全書:拜經堂文集
  15. 清王子蘭、清羅振玉輯(1925)。高郵王氏遺書:高郵王氏六葉傳狀碑詩集
  16. 清王鳴盛(1980)。十七史商榷。臺北:廣文書局。
  17. 清宋翔鳳(1998)。浮谿精舍叢書:洞簫樓詩紀。桃園:聖環圖書公司。
  18. 清李兆洛(1843)。續修四庫全書:養一齋文集
  19. 清李慈銘(1975)。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
  20. 清汪中(2000)。汪中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1. 清汪喜孫(2003)。汪喜孫著作集:汪孟慈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2. 清阮元(1872)。味經齋遺書
  23. 清武億(1985)。授堂文鈔。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姚鼐。續修四庫全書:惜抱軒文集
  25. 清洪亮吉(2001)。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紀昀著、孫致中校點(1991)。紀曉嵐文集: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7. 清凌廷堪(1998)。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1998)。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29. 清張之洞(2002)。勸學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0. 清張惠言(1985)。茗柯文。臺北:世界書局。
  31. 清張惠言(1985)。茗柯文。臺北:世界書局。
  32. 清梁章鉅(1982)。歸田瑣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33. 清莊存與(1872)。春秋正辭
  34. 清莊勇成、清莊培因。虛一齋集
  35. 清莊述祖。珍藝宧文鈔
  36. 清焦循(1985)。雕菰集。北京:中華書局。
  37. 清焦循(1985)。書家奴陶裕婦杜事與張芝塘。北京:中華書局。
  38. 清趙翼(1990)。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
  39. 清劉恭冕、清李貽德。續修四庫全書: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
  40. 清盧文弨著、王文錦點校(1990)。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錢大昕撰、清錢曾慶續補(1974)。竹汀居士自訂年譜。香港:崇文書店。
  42.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1979)。牧齋初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清魏源。味經齋遺書
  44.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45. 清覺羅勒德洪奉修(1985)。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6. 丁履恆、臧庸。拜經堂文集
  47. 王汎森(2002)。論崔適與晚清今文學。桃園:聖環圖書公司。
  48. 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49. 王風、陳平原編(2002)。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0. 王晴佳(2002)。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1. 王逸明。新編清人年譜稿三種·武進莊存與莊述祖年譜稿
  52.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朱維錚(2002)。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4. 艾爾曼、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委會(1994)。清代科舉與經學的關係。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5. 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
  56. 吳少、張京華(2002)。論顧頡剛與崔述的學術關聯。洛陽大學學報,17(3),1-12。
  57. 宋翔鳳。樸學齋文錄
  58. 宋翔鳳。樸學齋文錄
  59. 宋翔鳳。續修四庫全書:樸學齋文錄
  60. 宋翔鳳。洞簫樓詩紀
  61. 宋翔鳳著、梁運華點校(1986)。過庭錄。北京:中華書局。
  62. 李兆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養一齋文集
  63. 李廷勇(2002)。錢穆與中國古史考辨。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4),96-101。
  64. 李桂花(2001)。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與現代疑古運動。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129-132。
  65. 李海生(2003)。漢學涵義辨正-兼論峻立漢學家法的思想史意義。上海行政學院學報,4(3),55。
  66. 汪榮祖(2002)。史學九章。臺北:麥田。
  67. 周國棟(2000)。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式-梁啓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4,110-117。
  68. 林慶彰、林慶彰主編、張壽安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69. 侯美珍(2005)。明清科舉取士「重頭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3,323-368。
  70. 姜廣輝主編(2004)。中國哲學:經學今詮四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71. 姚鼐。惜抱軒文集·後集
  72. 柯劭忞撰(199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
  73. 洪亮吉。洪亮吉集
  74. 紀昀。紀曉嵐文集: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
  75. 紀昀(1983)。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6. 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77. 胡文生(2005)。梁啓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中州學刊,1,158-162。
  78. 胡昌智(1986)。歷史知識的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9. 胡昌智(1983)。錢穆的《國史大綱》與德國歷史主義。史學評論,6
  80. 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1. 馬積高(1996)。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
  82.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
  83.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
  84. 商衍鎏(2004)。清代科舉考試述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85. 張惠言。送左仲甫序。茗柯文,3,24-26。
  86. 張惠言。楊君茹征墓誌銘。茗柯文,下(2),15-16。
  87. 張維屏(1998)。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88. 張廣慶(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89. 張鑑撰、黃愛平點校(1995)。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90. 梁啓超(1989)。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1. 莊存與(1872)。尚書說
  92. 莊存與。尚書既見
  93. 莊存與。四書說
  94. 莊存與(1872)。彖象論
  95. 莊存與(1872)。尚書既見
  96. 莊述祖。明堂陰陽夏小正經傳考釋
  97. 莊述祖。夏小正等例文句音義
  98. 莊述祖。尚書今古文考證
  99. 莊述祖。珍藝宧文鈔
  100. 莊述祖。珍藝宧文鈔
  101. 莊述祖。夏時明堂陰陽經
  102. 莊述祖。珍藝宧文鈔
  103. 莊述祖(1836)。續修四庫全書:尚書今古文考證
  104. 莊培因。虛一齋集
  105. 莊綬甲。拾遺補藝齋文鈔。
  106. 莊潤。尚書考異
  107. 陳居淵(2000)。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08. 陳勇(1993)。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
  109. 陳祖武、王逸明(2000)。新增清人年譜稿。北京:學苑出版社。
  110. 陳鴻森、林慶彰主編(1999)。經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1. 陸寶千(1983)。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
  11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檢論
  113. 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訄書重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4. 黃克武(1987)。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5,393-412。
  115. 黃俊傑(2004)。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6. 黃進興(1992)。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117.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
  118. 路新生(2001)。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歷史教學問題,3,15。
  119. 漆永祥(1998)。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20. 臧庸。拜經堂文集
  121. 臧庸。拜經堂文集
  122. 劉再華(2004)。近代經學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123. 劉禹生(1997)。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
  124. 劉述先(1995)。對於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省。中國文化,12,38-40。
  125. 劉師培(1975)。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
  126. 劉逢祿。劉禮部集
  127. 劉逢祿(1995)。續修四庫全書:劉禮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8. 劉逢祿(1995)。續修四庫全書:劉禮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9. 劉逢祿。劉禮部集
  130. 劉逢祿(1972)。皇清經解續編:書序述聞。臺北:復興書局。
  131. 劉逢祿。劉禮部集
  132. 劉逢祿。劉禮部集
  133. 盧鳴東(2005)。取象釋禮:張惠言《虞氏易禮》中的《公羊》思想。新亞學報,23,167-192。
  134. 錢大昕。潛研堂集
  135. 錢大昕。潛研堂集
  136. 錢大昕。潛研堂集
  137. 錢大昕著、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25,421。
  138. 錢大昕著、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
  139. 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
  140. 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1989)。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1. 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
  142. 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
  143. 錢胡美琦(1996)。讀劉著對於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省一文有感。中國文化,13,13。
  144. 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45. 錢穆(198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46. 錢穆(199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7.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48. 錢穆、劉百閔(1970)。經學通論。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
  149. 羅炳良(2000)。18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50. 覺羅勒德洪奉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151. 覺羅勒德洪奉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152. 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
  153. 龔鵬程(1991)。時代邊緣之聲。臺北:三民書局。
  154. 龔鵬程(2000)。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291-292。
被引用次数
  1. 蔡長林(2006)。訓詁與微言——宋翔鳳二重性經說考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237-275。
  2. 蔡長林(2007)。「《六藝》由史而經」—張爾田對經史關係之論述及其學術歸趨。書目季刊,41(3),1-29。
  3. 張麗珠(2011)。乾、嘉、道從論學到議政的今文學發揚。清華中文學報,6,25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