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

DOI

10.6351/BICLP.200809.0139

作者

呂妙芬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08 / 09 / 01)

页次

139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妙芬(1999)。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7。
    連結:
  2. 呂妙芬(2008)。做爲儀式性文本的《孝經》:明清士人《孝經》實踐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所史研究所集刊,60,1-42。
    連結:
  3. 呂妙芬(2005)。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8,1-46。
    連結:
  4. 呂妙芬(2004)。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臺大文史哲學報,61,223-259。
    連結:
  5. 文應熊(1821)。真學易簡。
  6. 方祖猷(1991)。論潘平格的求仁哲學。朱子學刊,121-136。
  7. 毛奇齡(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毛奇齡(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 王夫之(1975)。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
  10. 王夫之(1992)。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11. 王守仁(1979)。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
  12. 王守仁(1979)。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
  13. 王汎森(2004)。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4. 王汎森(1998)。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爲例。新史學,9(2),89-122。
  15. 王肯堂(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6. 丘橋(1577)。四書摘訓。
  17. 朱之瑜(1995)。舜水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朱用純(1929)。愧訥集。
  19. 朱用純、金吳瀾補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 朱熹(1965)。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朱鴻輯(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江元祚(1991)。孝經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23. 何炳棣(1998)。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體論-從張載的西銘談起。哲學研究,12,64-69。
  24. 何晏集解、邢禺疏(1982)。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吳之騄(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6. 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7. 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8. 呂妙芬、李明輝編。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9. 呂維祺(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李之素(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李光地(1995)。榕村語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李光地(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李材(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4. 李耆卿(1985)。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5. 李滉。西銘考證講義。日本江戶。
  36. 沈守正(1619)。四書宗印。
  37. 沈守正(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8. 阮元(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俞樾(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姚永樸(1994)。論語解注合編。合肥:黃山書社。
  41. 室鳩巢(1784)。西銘詳義。
  42. 胡炳文(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胡夤(1994)。叢書集成編篇。上海:上海書店。
  44. 唐群毅(1958)。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香港:友聯出版社。
  45. 孫奇逢(1953)。四書近指。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6. 孫承澤(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桑拱陽(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48. 真德秀(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寇慎(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0. 張自烈(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1. 張敘(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張照(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張載撰、朱熹注(1965)。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4. 張驥(1921)。關學宗傳。陝西:陝西教育圖書社。
  55. 清聖祖御纂、李光地編校(1965)。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6. 許三禮(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7. 陳來(2000)。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臺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
  58. 陳來(2003)。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9. 陳禹謨(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0. 陳淳(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2. 鹿善繼(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3. 彭紹升(1976)。二林居集。臺北:石門圖書公司。
  64. 惠士奇(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5. 湛若水(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6. 焦竑撰(1999)。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
  67. 焦竑撰、李劍雄點校(1986)。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程鉅夫(1994)。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69.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70. 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71. 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72. 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73. 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74. 費余懷。性理彙編。
  75. 黃道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 楊時(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7. 楊起元(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78. 楊起元(1990)。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東京:東京高橋情報。
  79. 溫純(1977)。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0. 葉方藹編(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1. 虞集(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2. 雷于霖。雷柏霖西銘續生篇。
  83. 劉玉敏(2007)。二程對「孝悌其爲仁之本」的解讀及其倫理意義。蘭州學刊,4,15-16。
  84. 劉紹攽(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85. 潘平格(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6.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87. 應是(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8. 薛瑄(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9. 聶豹(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0. 羅汝芳(1977)。盯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
  91. 羅汝芳撰、楊起元輯(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陳政揚(2015)。李光地《注解正蒙》太虛概念辨析。東吳哲學學報,31,1-20。
  2. 黃敏浩(2019)。張載〈西銘〉「理一分殊」及「孝論」的義涵。鵝湖學誌,63,1-28。
  3. 廖咸惠(2017)。理解天命—文天祥的命運觀與術數知識。漢學研究,35(2),225-260。
  4. 林佑儒(2013)。評介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9,369-380。
  5. 呂妙芬(2014)。儒門聖賢皆孝子: 明清之際理學關於成聖與家庭人倫的論述。清華學報,44(4),629-660。
  6. 楊瑞松(2016)。從「民吾同胞」到「我四萬萬同胞之國民」:傳統到近現代「同胞」符號意涵的變化。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5,109-164。
  7. 楊硯(2017)。晚明儒家思潮影響下利瑪竇的策略選擇:試論《天主實義》對「無後為大」的反駁。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24,41-72。
  8. 葉守恒(2017)。楊起元《孝經》與孝道之詮釋與實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4,1-38。
  9. 詹前倬(2021)。楊起元的思想發展及其對師門之學的塑造。明代研究,37,6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