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

DOI

10.6351/BICLP.200809.0035

作者

李惠儀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08 / 09 / 01)

页次

35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2. Barr. H Allan,Wilt L. Idema (Ed.),Wai-yee Li,Ellen Widmer(2006).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3. Clunas, Craig(1996).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4. Clunas, Craig(2004).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m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5. Handlin-Smith, Joanna(1992).Gardens in Ch`i Piao-chia`s Social World Wealth and Values in Late-Ming Kiangna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1(1),55-81.
  6. Li、 Wai-yee(1995).The Collector, the Connoisseur, and Late-Ming Sensibility.通報,LXXXI,269-302.
  7. Li、 Wai-yee,Wilt L. Idema(Ed.),Wai-yee Li,Ellen Widmer(2006).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8. Li、 Wai-yee,Wilt L. Idema(Ed.),Wai-yee Li,Ellen Widmer(2006).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9. Mote, Frederick W.(1999).Imperial China: 900-1800.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 Struve, Lynn A.(1998).The Ming-Qing Conflict, 1619-1683: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Ann Arbor: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1. Volpp, Sophie(2002).The Literary Circulation of Acto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61(3),949-984.
  12. 大木康(2003)。宣爐因綠―方拱乾と冒襄。日本中國學會報,55,166-180。
  13. 孔尚任著、王季思註(1958)。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 方拱乾(2005)。四庫禁燬書叢刋補編·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
  15. 方拱乾(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毛文芳(2001)。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93)。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毛奇齡(1937)。西河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9. 王士禛(1982)。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
  20. 王士禛著、李毓芙、牟通、李茂肅整理(1999)。漁洋精華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王汎森、周質平、Willard Peterson編(2002)。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2. 王利民、丁富生、顧啓(2004)。冒辟疆與董小宛。北京:中華書局。
  23. 王根林校點(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司馬遷(1964)。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25. 全祖望撰、朱鑄禹校注(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朱熹(1990)。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
  27. 朱彝尊(1937)。曝書亭集。上海:世界書局。
  28. 牟復禮、崔維澤編撰、張書生譯、謝亮生校(1992)。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余懷(2005)。福建叢書。揚州:廣陵書社。
  30. 冷士媚(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1. 冷士媚(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2. 吳兆騫撰、麻守中校點(1993)。秋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吳偉業著、吳翌鳳箋疏。吳梅村詩集箋疏。香港:廣智書局。
  34. 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1990)。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吳偉業著、斬榮藩註(1936)。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
  36. 吳雯(1936)。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
  37. 吳嘉紀著、楊積慶箋校(1980)。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吳綺(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宋琬(2003)。宋琬全集。濟南:齊魯書社。
  40. 宋犖(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李孝悌(2008)。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2. 杜甫著、仇兆鰲註(1985)。杜詩詳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3. 杜濬(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沈德符(1997)。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45. 汪宗衍(1971)。明清史料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46. 汪琬(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周作人編(1987)。明人小品集。香港:田園書屋。
  48. 屈大均(1996)。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9. 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50. 房學惠(2006)。簡析紫雲出浴圖卷。東南文化,1,91-96。
  51. 邵忠、李瑾編著(1997)。吳中名賢傳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2. 冒廣生(1875)。冒巢民先生年譜。如皋冒氏叢書。
  53. 冒廣生(1937)。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續編。北平:松筠閣書店。
  54. 冒襄(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冒襄(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冒襄編著(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7. 冒襄、吳定中編著(2001)。董小宛涯考。上海:上海書店。
  58. 姜埰(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59. 施閏章著、吳家駒點校(2006)。施閏章詩集。揚州:廣陵書社。
  60. 施蟄存編選(1984)。晚明二十家小品。上海:上海書店。
  61. 查慎行(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胡紹棠選注(1996)。陳眉公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63. 范曄(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4. 夏完淳著、白堅校釋(1991)。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孫承澤(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6. 孫承澤(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徐元誥撰、王樹民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68. 徐崧、張大純纂輯、薛正興校點(1986)。百城烟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69. 徐渭(1983)。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
  70. 徐鼎(1963)。《台灣文獻叢刊》第13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1. 班固(197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72. 袁行雲(1994)。清人詩集敘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73.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74. 張潮、楊復吉、沈爾惠編纂(1988)。昭代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5. 曹淑娟、李豐爾、劉苑如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6. 曹雪芹著、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1958)。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
  77. 陳子龍(1897)。兵垣奏議。
  78. 陳田(1993)。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9. 陳寅恪(1980)。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陳壽(1960)。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81. 陳維崧(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2. 陳維崧、錢伸聯編、陳銘校點(1992)。清八大名家詞集。長沙:嶽麓書社。
  83. 陸應暘編輯(1989)。樵史通俗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4. 彭年(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5. 黃中堅(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86. 黃宗羲(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7. 楊國楨、陳支平(1993)。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88. 熊禮匯選注(1996)。袁中郎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89.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1978)。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0. 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1. 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2. 歐陽詢(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3. 鄭玄註(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4. 鄧之誠(1976)。清詩紀事初編。香港:中華書局。
  95. 蕭統(1990)。昭明文選附攷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96. 錢□(2002)。甲申傳信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97. 錢伸聯主編(2004)。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
  98. 錢澄之(2004)。藏山閣集。合肥:黃山書社。
  99. 錢穆(1957)。莊子纂箋。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
  100. 錢謙益著、錢曾箋註、錢伸聯標校(1996)。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 謝正光(2001)。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02. 謝正光、鐘彩鈞、楊晉龍主編(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03. 魏禧(2003)。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04. 嚴迪昌(1998)。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05. 蘇軾撰、王十朋集註(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6. 顧炎武著、王冀民箋校(1998)。顧亭林詩箋釋。北京:中華書局。
  107.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1990)。日知錄集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高桂惠(2011)。「物趣」與「物論」:《聊齋誌異》物質書寫之美典初探。淡江中文學報,25,69-94。
  2. 許暉林(2018)。物、感官與故國:論明遺民董說《非煙香法》。考古人類學刊,88,83-108。
  3. 林宜蓉(2013)。不入城之旅:明清之際遺民徐枋的身分認同與生命安頓。明代研究,20,59-98。
  4. 林芷瑩(2022)。論〈考據〉諸目對《桃花扇》文本的補充生發。戲劇研究,29,1-35。
  5. 劉瓊云(2014)。妖魔、動物、精怪: 《醒世姻緣傳》中的記惡書寫。清華中文學報,11,103-157。
  6. 邱芸怡(2022)。陳洪綬仕女圖的物與物觀:以細務、戲遊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6(3),59-84。
  7. 孫承娟(2011)。舊事風流說南唐:吳梅村《秣陵春》的歷史隱喻與古玩懷舊。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8,75-92。
  8. 楊中薇(2015)。玩物和遺民意識的形塑:論吳偉業的《秣陵春》。戲劇研究,16,51-80。
  9. 葉叡宸(2018)。王士禛〈秦淮雜詩〉與清初秦淮地景書寫的意義詮釋。臺大中文學報,62,105-151。
  10. (2019)。舊席.舊秦淮.舊宮門——吳梅村詩文中的南京記憶與隱喻。文與哲,35,195-232。
  11. (2021)。易代「異托邦」──重探陳去病的明清書寫。東亞觀念史集刊,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