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盧辯《大戴禮記注》與「鄭、王」論說異同考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Lu Bian's Commentary on the Da Dai Liji, with Comparison of His Works to Those of Zheng Xuan and Wang Su

DOI

10.6351/BICLP.201003.0137

作者

鄭麗娟(Lai-Kuen Cheng)

关键词

盧辯 ; 大戴禮記 ; 鄭玄 ; 王肅 ; 南北朝經學 ; Lu Bian ; the Da Dai Liji ; Zheng Xuan ; Wang Su ; Confucian classic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0 / 03 / 01)

页次

137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大、小《戴記》傳自漢儒,俱《禮經》之羽翼。及馬融、盧植、高誘、鄭玄詁《禮》,陸德明釋文,咸取小戴《禮記》,其學始顯。至唐撰定《五經正義》,而《禮》尊鄭注,利祿所在,學者慕焉。至於《大戴》,兩漢經師不爲傳注,其學晦而篇卷缺。清代以前,注解《大戴》全書者,僅北周盧辯一家而已。盧辯之撰《大戴禮記注》,於《大戴》之流傳,功用甚大。 傳世本盧辯《大戴禮記注》雖非完帙,然盧辯乃注解《大戴》全書之第一人,且其書未經後人刻意刪削,頗近原始,不僅為探究南北朝《大戴》學,及其時學說風尚之津梁,亦爲後人研治《大戴禮記》之明鑒。本篇之撰,欲比對盧辯《大戴禮記注》與鄭玄、王肅經說之同異,以見盧辯對二家論說之取捨,進而旁窺南北朝學術風貌。或能釐正前說之未備,冀有助於盧辯《大戴注》及南北朝經學之研究。

英文摘要

Handed down by scholars of the Han dynasty, the Da Dai Liji and the Liji were both books of rites, of equal scholarly importance until Ma Rong, Lu Zhi, Gao You, Zheng Xuan and Lu Deming wrote commentaries on the Liji, which immediately gained popularity among students of rite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Liji, along with Zheng Xuan's commentary, became the standard text, included in the classical canon Wujing zhengyi. The Liji once established, the Da Dai Liji came to be neglected by Confucian scholars of the Han dynasty, its text receiving little attention afterwards. From the Han to the Qing, the only commentary on the Da Dai Liji was by Lu Bian 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lthough the Commentary on the Da Dai Liji we have today is not free from corruption, it nevertheless preserves the major part of what is believed to be the original version. The extant version accordingly can be seen as the best text available for not only research into Lu’s Commentary on the Da Dai Liji, but also as insight into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the period under study. This thesis is in essence a study of Lu Bian's Commentary on the Da Dai Liji, with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social milieu. Based on textual analysis, it aim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commentaries of Lu, Zheng and Wang Su. It also hopes to shed light o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onfucian classic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94)。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戴德:《大戴禮記》,收入盧見曾輯:《雅雨堂叢書》,1758年德州盧氏刊本
  5. Lau, D. C.(1991).A Study of Some Textual Problems in the Lü-shih ch'un-ch'iu and Their Bearing on Its Compositio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1,45-87.
  6. 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2008)。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7. 王引之(2000)。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8. 王引之(2000)。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9. 王利器、楊永廉(1940)。鄭康成著述考。圖書季刊,新第2卷(3),361-371。
  10. 王肅注(1902)。孔子家語。上海:上海錦章圖書局。
  11. 王肅注(1919)。孔子家語。上海:商務印書館。
  12. 王溥(1939)。唐會要。長沙:商務印書館。
  13. 王韶生(1964)。荊州學派與三國學術之關係。崇基學報,4(1),36-41。
  14. 王靜芝(1981)。經學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5. 王應麟、翁元圻輯(1930)。困學紀聞注。上海:中華書局。
  16. 王鍔(2001)。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17. 令狐德棻(1971)。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司馬遷(200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9. 永瑢(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皮錫瑞、周予同注釋(1959)。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21. 任繼昉(2006)。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
  22. 江俠庵譯(1933)。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
  23. 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24. 李明慈(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5. 李威熊(197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6. 李振興(1980)。王肅之經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27. 李雲光(1966)。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28. 李雲光(1962)。鄭康成遺書考。聯合書院學報,1,1-59。
  29. 李學勤主編(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杜佑(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1. 沈秋雄(2000)。三國兩晉南北朝春秋左傳學佚書考。臺北:國立編譯館。
  32. 汪惠敏(1979)。南北朝經學初探。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33. 車行健(1999)。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人文學報,1,183-196。
  34. 阮元校刻(1985)。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5. 阮廷悼(1974)。大戴禮記書錄。國立編譯館館刊,3(1),99-128。
  36. 阮廷悼(1964)。孔子三朝記解詁纂疏。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37. 林慶彰主編(2000)。經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河田羆編(1917)。靜嘉堂祕籍志。東京:靜嘉堂。
  39. 邵懿辰、邵章續錄(1959)。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北京:中華書局。
  40. 侯康(1965)。補三國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姚永樸(1925)。大戴禮記訓纂序。學衡,40,2011/4/5。
  42. 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3. 孫詒讓、雪克點校(1988)。大戴禮記斠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4. 徐芹庭(1977)。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
  45. 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6. 馬宗霍(1966)。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高明(1975)。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高誘注(1974)。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
  49. 張舜徽(2005)。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50. 張寶三(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1. 採掇英華編輯委員會編(2004)。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2. 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3. 陳立、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54. 陳邦福(1980)。後漢馬季長先生融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陳壽(2004)。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56. 陳澧(1968)。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陳鴻森(1995)。北朝經學的二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4),1075-1101。
  58. 陸心源(1990)。皕宋樓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
  59. 章權才(1996)。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60. 程元敏(1987)。季漢荊州經學(下)。漢學研究,5(1),229-263。
  61. 程元敏(1986)。季漢荊州經學(上)。漢學研究,4(1),211-264。
  62. 黃慶萱(1975)。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3. 黃懷信(2005)。關於《大戴禮記》源流的幾個問題。齊魯學刊,2005(1),15-20。
  64. 黃懷信(2005)。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
  65. 楊天宇(2002)。鄭玄著述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1),79-83+89。
  66. 楊晉龍(1993)。神統與聖統—鄭玄王肅「感生說」異解探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87-526。
  67. 劉安、高誘注(1974)。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68. 劉師培、陳居淵注(2006)。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劉殿爵主編(1993)。古列女傳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
  70. 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71. 魯錦寰(1982)。漢末荊州學派與三國政治。中州學刊,4,105-110。
  72. 戴德(1937)。大戴禮記。長沙:商務印書館。
  73. 戴德(1919)。大戴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74. 簡博賢(1975)。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賴昇宏(2012)。論《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的思想與著作年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4,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