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謝枋得《詩傳注疏》新探

并列篇名

A New Look at Xie Fangde's "Shizhuan zhushu"

DOI

10.6351/BICLP.201209.0109

作者

黃忠慎(Chung-Shen Huang)

关键词

謝枋得 ; 《詩傳注疏》 ; 《文章軌範》 ; 《詩序》 ; 《詩集傳》 ; Xie Fangde ; Shizhuan zhushu ; Wenzhang guifan ; Shixu ; Shi jizhuan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2 / 09 / 01)

页次

109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南宋末年的謝枋得是一位以氣節堅貞著稱的愛國志士,其平生經歷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其文學創作與《文章軌範》一書也已引起廣泛的討論,至於其《詩傳注疏》在以往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直至近年始有學者開始致力於此書的研究。不過,學者對於《詩傳注疏》的著作時代與謝枋得本人的《詩》學立場頗有誤解之處,本文掌握謝氏生平之外緣條件,並由《詩傳注疏》的內容進行考察,以為《詩傳注疏》並非作於南宋滅亡之後,且謝氏並無特定之解《詩》立場,《詩序》或朱《傳》的解題,只要有助於自己的理解與詮釋,他都樂於接受,那是因為《詩傳注疏》的重心根本不在學術層面的「注疏」,而是在功能性方面的以詩言志,抒發己見。當然,《詩傳注疏》的特質不止於此,闡釋之中滲入理學色彩,解析之中善用詩文評點的經驗,不重名物訓詁之學等,都是顯而易見的特色。最後,本文也對《詩傳注疏》的存在意義與價值進行論述,以確認本書在《詩經》學史上的地位。

英文摘要

Xie Fangde was a famous patriot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is life story has always been a popular topic, and his literary works and Wenzhang guifan have also been widely discussed. Yet, as to his ”Shizhuan zhushu”, which did not get much attention until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attend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book. But scholars have misunderstood the context of ”Shizhuan zhushu” and Xie Fangde's viewpoint regarding Shijing studies. Thus, the essay grasps the outer condition of Xie's biography and observes the content of ”Shizhuan zhushu”, pointing out that this book was not finished in the end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Besides, Xie had no particular standpoint in Shijing studies. The interpretations came from Shixu or Zhu Xi's Shi Jizhuan; as long as they contributed to his comprehension and expositions, he was glad to accept them. That is because the focus of ”Shizhuan zhushu” was not on academic aspects of annotations (zhushu 注疏), but on the functional aspects of applying poems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and his opinions. Of course the specialities of ”Shizhuan zhushu”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regoing: putting Neo-Confucian significance into the writer's interpretation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experiences of punctuation and annotation in his analyses, and not persisting in the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all of these are it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Shizhuan zhushu” in order to confirm this book's evaluation in the history of Shijing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康凱淋(2009)。板蕩之朝與黍離之痛:謝枋得《詩傳注疏》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8,165-193。
    連結:
  2. 黃忠慎(2012)。經典的重構:論呂祖謙《讀詩記》在《詩經》學史上的承衍與新變。清華學報,42(1),45-77。
    連結:
  3. 劉祥光(2010)。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臺大歷史學報,45,1-78。
    連結:
  4.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王鴻緒等奉敕撰:《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清雍正五年(1727) 武英殿刊本。
  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1)。四部叢刊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劉祥光:〈宋代卜算書籍的流通〉,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twsung/scholar_latest_writings/LHK/LHK_2010.7.pdf,檢索日期:2011年11月20日。
  2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于立君、王安節(1999)。中國詩文諸種體裁評點及其興衰。《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1),44-48。
  27. 中國詩經學會編(2002)。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
  28. 王先謙、吳格點校(1987)。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
  29. 皮錫瑞(2000)。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朱熹(1971)。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1. 吳洪澤編、尹波編(2003)。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2. 宋濂(1976)。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33. 李家樹(1990)。《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
  34. 李慧芳(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5. 沈傑(1998)。謝枋得《文章軌範》簡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17-121。
  36. 汪祚民(2005)。《詩經》文學闡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阮元校刻(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8. 阮元校刻(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9. 阮元校刻(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40. 阮元校刻(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41. 阮元校刻(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42. 俞兆鵬(1989)。謝枋得年譜。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43. 俞兆鵬(2010)。謝枋得大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4. 俞致中纂修(1989)。弋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5.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46. 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47. 紀昀(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48. 胡承珙(1999)。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
  49. 胡楚生(1990)。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
  50. 孫琴安(1998)。論謝枋得的詩文評點。《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46-47。
  51. 袁枚、周本淳標校(1988)。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張宏生(2000)。元代《詩經》學初論。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3. 張秋娥(2003)。謝枋得評點中的圈點─從謝枋得三種評點著作看其圈點及其體現的修辭思想。殷都學刊,2003(3),100-105。
  54. 張舜徽(1962)。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北京:中華書局。
  55. 張麗(2002)。謝枋得《文章軌範》初探。撫州師專學報,21(1),51-55。
  56.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57. 莫礪鋒編、黃天驥編(2002)。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8. 陳文采(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9. 陳正宏、談蓓芳(2001)。中國禁書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60. 陳邦瞻(1977)。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61. 陳望南(1996)。謝枋得和《文章軌範》。《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128-134。
  62. 陳戰峰(2006)。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63. 勞思光(1989)。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64. 猶家仲(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
  65. 馮友蘭(1961)。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66. 黃宗羲、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67. 黃忠慎(2002)。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8. 黃忠慎(2008)。嚴粲《詩緝》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9. 黃忠慎(2009)。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70. 黃忠慎(2007)。論宋儒與清儒對《詩》旨的解放─從朱子到姚際恆、崔述、方玉潤。興大中文學報,22,125-158。
  71. 黃國聲編(2008)。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2. 楊新勛(2007)。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3. 劉玲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重慶,西南大學。
  74. 劉昫(1975)。舊唐書
  75. 劉祥光、山口拓壽譯 解題(2010)。宋代における卜算書籍の流通。中國─社會と文化,25,50-99。
  76. 劉毓慶(2001)。從朱熹到徐常吉─《詩經》文學研究軌跡探尋。西北師大學報,38(2),1-5。
  77.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8. 蔣秋華(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79. 戴維(2001)。《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80. 謝枋得、熊飛校注、漆身起校注、黃順強校注(1995)。謝叠山全集校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1. 簡澤峰(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82. 羅根澤(1979)。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鳴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志信(2023)。從文章學文化論賀貽孫的文論、文章與詩、騷評述。東華漢學,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