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玄牝之門—論眼修在工夫論上之關楗意義

并列篇名

Analyzing the Critical Meanings of Sight in Gongfu Theory

DOI

10.6351/BICLP.201209.0045

作者

林世賢(Shih-Hsien Lin)

关键词

眼識 ; 內丹 ; 身體 ; 太極 ; 光明 ; sight ; Nei-dan ; body ; Tai-ji ; brightnes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2 / 09 / 01)

页次

45 - 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古代工夫論特別強調眼、耳、意三識,關於意識的轉化與提昇,歷來已備受討論,耳修的部分業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專就眼修論其關楗意義。全文分六節,在鋪陳主題後,第二節勾勒相關子題:「眼識—意識—光明」,第三節申論「眼識—意識」,第四節則探究「眼識—光明」,第五節推導出眼修最核心的關楗意義—太極徼眼,第六節略論眼修所證之能力,並以此代結;各節間之轉折與綰合,又以工夫修養之歷程及其境界貫串其中。本文認為眼識乃是太極之具體而微,座落於身體之太極!而眼識—意識—光明三者緊密相連的根本緣故,即「眼識=太極」。總言之,眼修的關楗意義,正在其「太極徼眼」之本質與內涵,憑藉眼修,將甚易冥契太極,並復返創世根源。

英文摘要

Sight, hearing and consciousness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 in Gongfu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These three senses can facilitate the cultivation of Gongfu. It all depends on consciousness no matter which sense we choose to begin with. However, the conversion and enhancement of consciousness have been constantly discussed, and also, there have been some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n hearing. Thus, the essay aims to discuss the critical meanings of sight.The paper divides into six parts. After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major theme, the second draws the outline of the related topic: sight-consciousness-brightnes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sight-consciousness”; the fourth inquires into ”sight-brightness”; the fifth derives the central meanings of sight: Tai-ji jiao yan (太極徼眼), and the last part briefly talks about the capability of sight and concludes the discussion. The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ach part rely on the central concern with the progress and stages of Gongfu cultivation.The essay argues that sight is a microcosm of Tai-ji and is Tai-ji manifested within the human's body. And that is the reason sight-consciousness-brightness interconnect so tightly, as visual consciousness is the Tai-ji. In conclusion, the critical meaning of sight is rightly about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Tai-ji jiao ya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ight, we will be easily in harmony with Tai-ji and get back to the genesis of cre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世賢(2012)。聰聖、聞思與音樂─論耳修在工夫論上之殊勝。漢學研究,30(1),61-92。
    連結:
  2. 林永勝(2008)。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折—以存思技法為線索。漢學研究,26(1),67-102。
    連結:
  3. 楊儒賓(2005)。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33-74。
    連結:
  4. 蕭進銘(2010)。道教內丹「煉精化炁」的修行工夫:以伍沖虛丹法為核心的探討。臺灣宗教研究,9(1),59-86。
    連結:
  5. 關永中(2008)。默觀在神秘修行前提下所蘊含的煉淨與結合─聖十字若望的提示。輔仁宗教研究,17,109-139。
    連結:
  6.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2. (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1977)。道藏輯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6. Eliade, Mircea,Cohen, J. M.(Tran.)(1979).The Two and the On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 Jung, C. G.,Hull, R. F. C.(Tran.)(1958).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New York:Bollingen Foundation Ing..
  18. Robinet, Isabelle、王秀惠譯(1996)。內丹。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1),11-28。
  19. 三浦國雄編、堀池信夫編、大形徹編(2000)。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出版。
  20. 冉雲華(1991)。中國禪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
  21. 卡西爾、黃龍保譯、周振選譯(1992)。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2. 石田秀實、楊宇譯(1996)。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公司。
  23. 佐佐木憲德(1970)。漢魏六朝禪觀發展史論。東京:平文社。
  24. 吳謙編(1998)。新校本醫宗金鑒。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5. 李豐楙(2012)。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五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遊觀。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
  26. 李豐楙(2009)。遊觀內景: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超越。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
  27.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阮元校刻(200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依利亞德、宋立道譯(1990)。神秘主義、巫術與文化風尚。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30. 依利亞德、武錫申譯(2001)。不死與自由─瑜伽實踐的西方闡釋。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
  31. 依利亞德、楊素娥譯(2006)。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32. 河北醫學院校釋(2009)。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3. 邱處機、趙衛東輯校(2005)。邱處機集。濟南:齊魯書社。
  34. 胡海牙編、武國忠編(2008)。陳攖寧仙學精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5. 卿希泰編(2009)。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36. 張伯端、王沐淺解(2011)。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
  37. 張榮明(1994)。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38. 許慎、段玉裁注(1985)。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39. 陶素耜集註、玉溪子增批、蒲團子點校(2011)。道言五種。北京:中華書局。
  40. 楊儒賓(1999)。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2,163-195。
  41. 楊儒賓(2001)。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103-136。
  42. 楊儒賓(2007)。觀天地生物氣象。中國語文論譯叢刊,21,107-138。
  43. 榮格、楊儒賓譯(2002)。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44. 衛理賢、榮格、鄧小松譯(2011)。金花的秘密。合肥:時代出版傳媒公司。
  45. 鄭燦山(2003)。《太乙金華宗旨》之考證與析評。輔仁宗教研究,8,163-192。
  46. 盧國龍(1997)。《參同契》與唐宋內丹道之流變。道家文化研究,北京:
  47.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中:自由出版社。
  48.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49.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50.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51.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52.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53.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54. 蕭天石編(2000)。道藏精華。臺中:自由出版社。
  55. 蕭登福(2005)。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56. 蕭進銘(2009)。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7. 蕭漢明(1997)。論俞琰易學中的道教易。道家文化研究,北京:
  58. 賴賢宗(2006)。《太乙金華宗旨》之教義形象的變遷之一些考察:以文本詮釋的本土性與國際化為考察觀點。臺灣宗教研究,5(1),63-104。
  59. 賴賢宗(2010)。天台佛教的解脫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0. 賴錫三(2010)。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1. 羅因(2003)。安世高禪學思想的研究─兼論漢末道教養生術對禪法容受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19,45-90。
  62. 坂出祥伸(1992)。道教と養生思想。東京:????社。
  63. 坂出祥伸編(1992)。中國古代養生思想の總合的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