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穆斯林學者王岱輿著作引述及應用經書探論

并列篇名

The Chinese Muslim Scholar Wang Daiyu and His Use of Confucian Canons

作者

楊晉龍(Chin-Lung Yang)

关键词

王岱輿 ; 伊斯蘭 ; 穆斯林 ; 經學 ; 儒家 ; 傳播 ; Wang Daiyu ; Islamism ; Muslim ; Chinese canon studies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3 / 09 / 01)

页次

173 - 2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經學史的角度歸納分析伊斯蘭教徒王岱輿(1584?-1660?)著作中,引述儒家經典的表現及其學術意義與價值。經由實際閱讀、篩選,確定王岱輿至少在二九六處行文引用三八四次儒家經典,若依《四書》、《十三經》及引述次數多寡排列,則有《論語》、《尚書》、《孟子》、《中庸》、《周易》、《大學》、《禮記》、《詩經》、《左傳》、《孝經》、《周禮》等十一種經典,《四書》引述次數為《五經》一.五倍以上,符合明代重《四書》的學風。引述《孝經》則或與當時江浙地區重視《孝經》的風潮相關。經由分析了解王岱輿認定清真之道纔是終極真理,儒家亦源自清真,後因受語言文字與秦火影響,雖有部分與清真相同,但終究不如清真之近真,故其引述係自覺借用儒家經典為其傳播清真之道服務,儒家經典僅有工具性價值,故稱其為「回儒」或「以儒詮回」並不恰當。王岱輿的引述行為不僅證實儒家經典對宗教著作的滲透及「多元性」解說的經典性,同時也開啟了儒回對話和融合的契機。研究成果對有意了解或探討王岱輿個人思想、寫作目的、引述意義、穆斯林自我定位,以及經學史、思想史、伊斯蘭中國化、伊斯蘭和儒家思想關係等的研究者,或能提供部分有益的參考答案。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hinese Muslim scholar Wang Daiyu and his use of such Confucian canons as the "Four Books" and the "Thirteen Classics" in his works. On top of Wang’s cited works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next to which, in percentage order, are the "Book of Documents", the "Menciu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Book of Rite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Classic of Poetry", the "Chunqiu Zuo zhua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Zhou Rites". There are almost twice as many citations from the "Four Books" as from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is goes quite well with the Ming emphasis on the "Four Books". Wang’s use of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may be influenced by Jiangsu and Zhejiang’s interest in this particular work. Wang not only believed in the Halaal Doctrines as the ultimate Truth, but also thought that Confucianism owed its genesis to the same doctrines. Wang declared that Confucianism deviates from the Halaal Doctrines only because the Qin burned especially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that it did not like. Notwithstanding, Wang still employs Confucianism instrumentally to preach Islamism, I do not think it proper to describe Wang as a Muslim Confucian, nor do I deem it correct to argue that Wang intends to use Confucianism to expound Islamism. Citation of Confucian texts in Wang’s works, however, bespeaks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other Chinese religions than itself. It has also inaugurated the dialogu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Islamism. I hope that by analyzing Wang’s use of Confucianism, one can understand more about his works and the other fields in Chinese canon studies as wel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楊晉龍(2008)。從「現代經濟理論」論《四庫全書總目》: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6(1),133-169。
    連結: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桑田六郎:〈明末清初の回儒〉,池内宏編:《東洋史論叢:白鳥博士還暦記念》,東京:岩波書店,1925 年。
  5.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6.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丁明仁(2003)。伊斯蘭文化在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5.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委會編(1994)。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6.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宗教硏究中心編(1996)。中國伊斯蘭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17. 王岱輿、余振貴點校(1988)。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8. 王懷德、馬希平(1999)。經堂教育:伊斯蘭教育的民族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 白壽彝(2000)。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 白壽彝(1982)。王岱輿傳。中國穆斯林,1982(1),12-13。
  21. 伊斯梅爾•馬金鵬(2005)。古蘭經譯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2. 米壽江、尤佳(2004)。中國伊斯蘭教。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3. 何玉紅(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4. 余振貴(1986)。王岱輿。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5. 呂妙芬(2011)。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
  26. 李健彪(2001)。回回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伊斯蘭文化論集,北京:
  27. 李焯然(2006)。明代穆斯林的漢文著述與儒家思想。回族研究,2006(2),5-10。
  28. 李興華(1998)。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阮元編校(1981)。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周燮藩編、沙秋真編(2005)。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清真大典。合肥:黃山書社。
  31. 周燮藩、沙秋真(2002)。伊斯蘭教在中國。北京:華文出版社。
  32. 易斯瑪儀•卜育克切雷畢、黃思恩譯(2005)。伊斯蘭:普世信仰。臺北:希泉出版社。
  33. 金吉堂(1971)。中國回教史研究。臺北:珪庭出版社。
  34. 金宜久(2008)。王岱輿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35. 金宜久(1999)。中國伊斯蘭探秘:劉智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36. 金宜久編(2006)。伊斯蘭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7. 郎瑛(1961)。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
  38. 孫振玉(2006)。王岱輿•劉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9. 孫振玉(2000)。王岱輿及其伊斯蘭思想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40. 秦惠彬(1995)。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馬旭俊(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春,吉林大學。
  42. 馬次伯(2001)。伊斯蘭教在中國。臺北:唐山出版社。
  43. 馬景(2011)。馬君實與王岱輿關係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11(4),133-142。
  44. 陳聲柏、張永路(2007)。「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4),88-91。
  45. 陸錫熊(2006)。寳奎堂集。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中心。
  46. 堀池信夫(2005)。王岱輿の數一について。國學院中國學會報,51,1-14。
  47. 堀池信夫(2007)。『清真大學』の三一構造。中國伊斯蘭思想研究,3,10-85。
  48. 堀池信夫(2005)。王岱輿の真一について。國學院雜誌,106(11),257-268。
  49. 堀池信夫(2005)。王岱輿について。哲學•思想論集,30,61-79。
  50. 楊懷中、余振貴(1995)。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51. 葉哈雅•林松、蘇萊曼•和龑(1992)。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52. 葛壯(2002)。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3. 蔡源林(2011)。伊斯蘭、現代性與後殖民。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4. 蔡源林(2006)。從王岱輿的「三一」說論伊斯蘭與儒家傳統的對話。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
  55. 魯忠慧(2000)。日本對中國伊斯蘭教研究概述。回族研究,2000(3),93-97。
  56. 謝爾達(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57. 顧炎武、徐文珊點校(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楊晉龍(2016)。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當代儒學研究,21,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