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遊之主體

并列篇名

The Roaming Subject

作者

楊儒賓(Rur-Bin Yang)

关键词

莊子 ; 遊 ; 化 ; 形氣主體 ; 乘物 ; 命 ; Zhuangzi ; roaming ; transformation ; body-qi subject ; roam with things fate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4 / 09 / 01)

页次

1 - 3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遊」是莊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常與意識概念如「心」、「氣」、「神」字同用,也和代表主體自由狀態的詞彙如「逍遙」連用,「遊」可視為主體本真的狀態,主體處於本真狀態即可稱為「遊之主體」,「遊」之主體是形氣主體更精確的規定。遊之主體的面向有三,處於與物無對的賞觀狀態時,透過主體的氣化流行,它顯示了與世共遊的自在感,這種自在感通常以連綿字表之,顯示遊盪於太虛之境的主體的自由。其次,具體的人間世總是與物共在的場所,物本身具有非意識主體內涵的「天理」,主體之遊必須先知道此天理,體現此天理,技藝即是最重要的體現管道。技藝主體融理於形氣,知化於「無知之知」的神,這是「乘物以遊心」的模式。再其次,人間世除人與物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主體處於人間世雖需各種修養,然終有些非人力所能處理的「命」之限制,「遊」不能不蟄伏,這是「託不得已以養中」的階段。然處境有異,主體「天遊」不變,莊子始終堅持:真正的主體是與世共在的心氣連綿狀態。

英文摘要

You (to roam/play), a key concept of Zhuangzi, often occurs with such concepts as xin (mind), qi and shen (spirit). Sometimes it is combined with words related to the idea of freedom. The subject of Zhuangzi can be understood as a body-qi subject, which can also be a "roaming subject," a higher form of subjectivity. The roaming subject is free from cognition and relativity. The concept of "roaming subject" has three dimensions. First, it is a non-dual and appreciating subjectivity. The roaming subject co-exists with the world; the subject and the world surround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econd, the mundane world is where human beings and things co-exist. Things in the human world (renjian shi) are not only natural items: they are embedded with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tianli). The roaming subject recognizes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therein and interacts with them; this is what Zhuangzi calls "the mind roams with things." This transforms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both the subject and things. The third dimension reveals the dilemma of the subject in the human world: the roaming subject is faced with fate and coincidence; is bound to interact with other human beings; and cannot escape from ethical responsibility. When the subject transforms into an ethical subject, the roaming stops. Nevertheless, Zhuangzi suggests that one can still roam in spirit (tianyo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畢來德、宋剛譯(2012)。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39。
    連結:
  2. 鄧克銘(2013)。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漢學研究,31(3),1-30。
    連結:
  3.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Eliade, Mircea,Trask,Willard R.(trans.)(1972).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山田慶兒(1980)。九宮八風說と少師派の立場。東方學報,52,199-242。
  7. 王夫之(1984)。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
  8. 王慶節(2005)。道之為物—海德格的「四方域」物論與老子的自然物論。現象學與人文科學,香港:
  9. 加斯東‧巴什拉、劉自強譯(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
  10. 加斯東‧巴什拉、龔卓軍譯、王靜慧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月刊出版社。
  11. 史震林(1982)。西青散記。臺北:廣文書局。
  12.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4. 李建民(2001)。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 周策縱(1989)。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 段玉裁(2007)。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注(2008)。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8.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19. 張亨(2006)。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
  20. 陳鼓應編(1969)。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臺北:世界文物供應社。
  21. 黃宗羲(1974)。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公司。
  22. 黃冠雲(2011)。「流體」、「流形」與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轉折。簡帛,武漢:
  23. 黑格爾、賀麟譯、王太慶譯(1995)。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25. 楊儒賓(2004)。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
  26. 楊儒賓(2007)。莊子與東方海濱的巫文化。中國文化,24(春季號),43-70。
  27. 楊儒賓(1989)。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1),223-253。
  28. 楊儒賓(2009)。無盡之源的卮言。臺灣哲學研究,6,1-38。
  29. 楊儒賓(1992)。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2),123-157。
  30. 楊儒賓(2000)。注《莊》的另一個故事 郭象與成玄英的論述。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
  31. 錢穆(1974)。莊子纂箋。臺北:三民書局。
  32. 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陳寅清(2021)。跨越隱喻的鴻溝-論森舸瀾道家容器隱喻研究的開創性與可議性。師大學報,66(1),67-88。
  2. 賴錫三(2015)。《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7,49-90。
  3. 潘君茂(2019)。儒、道二家論遊比較-以《論語》「游於藝」與《莊子》「遊刃有餘」為對舉。淡江中文學報,41,277-304。
  4. 潘君茂(2021)。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莊子.人間世》倫理觀及〈齊物論〉形上依據。中正漢學研究,37,217-247。
  5. 宋灝、宋灝(2017)。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臺大文史哲學報,87,151-178。
  6. 吳億修(2019)。從「之間」論《莊子》的外王思想。輔仁國文學報,49,137-164。
  7. 楊婉儀(2017)。從形變觀點談莊子思想中的超越、身體性與倫理。中正漢學研究,30,1-16。
  8. (2016)。論「緣督」與「踵息」的丹道式說解─以《莊子》中的「精」「氣」為線索的討論。文與哲,29,1-36。
  9. (2018)。以「通」為道─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之老學詮釋。文與哲,33,14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