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玉海》、《困學紀聞》看王應麟的《詩經》文獻學

并列篇名

Wang Yinglin's "Shijing" Scholarship, as Reflected in His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作者

黃忠慎(Chung-Shen Huang)

关键词

王應麟 ; 《詩經》 ; 《玉海》 ; 《困學紀聞》 ; 史料彙編 ; Wang Yinglin ; Shijing ; Yu hai ; Kunxue jiwen ; documental material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4 / 09 / 01)

页次

171 - 2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儒王應麟以學識淵博著稱於世,《玉海》與《困學紀聞》為其博雅考訂之代表作,前者為宋代著名之類書,後者則為學術札記型著作,其共同特色為:體系龐大,取證繁多。在《詩經》學史上,王應麟的《詩考》、《詩地理考》都是名著,《玉海》與《困學紀聞》則因非屬《詩》學專門著述,容易被學者所忽略,實際上《玉海》與《困學紀聞》所提供的《詩經》文獻學在學術史上自有其貢獻與意義。本文透過《玉海》、《困學紀聞》來看王應麟的《詩經》文獻學,考察的是兩書的《詩》學史料彙編特質與成果,並且檢視、評騭前人對於王應麟學術表現的議論,從而為兩書的定位與意義做出說明。依本文所見,經典總是可以讓讀者詮釋出多元意義,王應麟的文獻彙編型著作則提供了這種多元詮釋的取資來源,在《詩經》學史上,《玉海》與《困學紀聞》的價值就在於此。

英文摘要

The Song dynasty scholar Wang Yinglin was known for his erudition, and his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were results of painstaking research. Yu hai is a renowned encyclopedia, and Kunxue jiwen consists of Wang's reading notes and thoughts: both are big books and impressive scholarship. While Wang's Shi kao and Shi dili kao clearly belong to the field of Shijing studies,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do not. Ye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ang's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contain documents that are invaluable for scholarly research of the Shijing. This paper examines Wang Yinglin's Shijing scholarship, especially his 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Shijing, as reflected in his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ception of his works since Song times. It concludes that students of Shijing should definitely consult Yu hai and Kunxue jiwen for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麗珠(2009)。「一代賢奸托布衣」─萬斯同之明史修撰與浙東史學的聯繫。成大中文學報,25,45-84。
    連結:
  2.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76)。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84)。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85)。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孔齊(1987)。至正直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余光(1995)。中國歷史文獻學。臺北:天肯文化出版公司。
  11. 王應麟(1964)。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
  12. 王應麟(1987)。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王應麟、翁元圻注、欒保羣校點(2008)。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王應麟、張驍飛點校(2010)。四明文獻集(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
  15. 皮錫瑞(2000)。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朱彝尊、許維萍點校(2004)。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 何澤恆(2009)。王應麟之經史學。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0. 余英時(1995)。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
  21. 吳楓(1983)。中國古典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
  22. 呂不韋、許維遹集釋(1985)。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國書店。
  23. 呂美雀(197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李美惠(2009)。全祖望經學思想初探。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4(2),122-126。
  25. 侯外廬(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紀昀(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范曄、李賢注(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8. 唐春生(2011)。翰林學士與宋代士人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0. 孫邦金(2010)。全祖望的經史研究及其對乾嘉學風的影響。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3(3),65-70。
  31. 孫欽善(1994)。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32. 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33. 徐松、趙守儼點校(1984)。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
  34. 班固、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5. 張祝平(1994)。王應麟《詩考》版本釐正。南通師專學報,10(2),13-17。
  36. 梁啟超(197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
  37. 梁啟超、夏曉虹點校(2004)。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8.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39. 陳仕華(1993)。王伯厚及其《玉海》藝文部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陳振孫(1979)。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
  41. 陳鐵民(2011)。唐代無所謂博學宏詞制科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4),149-151。
  42. 章學誠、葉瑛校注(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3. 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4. 黃宗羲、全祖望補修、陳金生點校、梁運華點校(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45. 黃忠慎(2008)。嚴粲詩緝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6.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7. 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8. 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9. 蔣秋華(1997)。王應麟的《詩經》學。開封大學學報,1997(1),114-117。
  50. 鄭吉雄(1995)。全祖望論毛奇齡。臺大中文學報,7,281-312。
  51.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52. 錢茂偉(2011)。王應麟學術評傳。北京:中華書局。
  53. 錢穆(200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蘭臺出版社。
  54. 魏徵(1982)。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55. 龔延明、祖慧(2005)。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15)。輯錄、考據與評論─王應麟三家《詩》學探析。文與哲,26,33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