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梅家玲(2006)。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35(1),155-183。
連結:
-
陳宏淑(2013)。包天笑與民初「教育小說」概念的建構—以「日文中譯」為視角的考察。翻譯學研究集刊,16,1-15。
連結:
-
陳瑋芬(2001)。自我客體化與普遍化—近代日本的「東洋」論及隱匿其中的「西洋」與「支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367-420。
連結:
-
柳田泉:〈明治時代の傾向小說〉,《續隨筆明治文學》,東京:春秋社,1938 年。
-
湯本武比古:《孔子ノ五段教授法:新編教授學追加》,東京:湯本武比古,1895 年。
-
石川榮司:《理想の小學教師》,東京:育成會,1906 年。
-
天野淡翠、河井咀華:《教師の妻》,東京:教進社,1904 年。
-
章慰高撰述,章希聖補記:〈自述教育生活小史〉(1948 年),《蘇州地方志》,網址: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214327.htm,檢索日期:2013 年 11 月 5 日。
-
小泉又一:《增訂日本歐美教育制度及方法全書》,東京:東亞公司、富山房書局,1907 年。
-
小泉又一:《棄石》,東京:同文館,1907 年。
-
陳獨秀:〈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東方雜誌》與復辟問題〉,《新青年》第 5 卷第 3 號,1918 年 9 月,頁 206-212。
-
陳獨秀:〈再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新青年》第 6 卷第 2 號,1919 年 2 月,頁 148-161。
-
Homepage der Ostasienabteilung der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accessed Nov. 10, 2013) at http://crossasia.org/digital/japans-studierende/index/show.
-
小泉又一:〈歐米にて觀察したる幼稚園〉,《婦人と子ども》第 3 卷第 7 號,東京:フレーベル會,1903 年,頁 39-47。
-
天笑生譯:《埋石棄石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 年。
-
哥德斯密著,譯者不詳:〈姊妹花〉,《教育世界》第 69 號,1904 年 1 月,頁 63-72。
-
新井周吉口述,岡野宇太朗筆記:《教育小説》,東京:鳴東館,1886 年。
-
郭延禮:〈中國教育小說的初端〉,《20 世紀中國近代小說在全球的傳播》,2005 年 9 月 19日。網址:http://blog.cersp.com/18893/109759.aspx,檢索日期:2007年 7 月 24 日。
-
小泉又一:《近世教育史》,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07 年。
-
小泉又一著,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譯:《歐美教育實際》,上海:商務印書館,1908 年。
-
蓮實珂川:《村夫子》,東京:育成會,1908 年。
-
Uchimura, Kanzo. Representative Men of Japan. Tokyo: Keiseisha, 1908.
-
藤原喜代藏:《明治.大正.昭和教育思想史》第一卷,東京:日本經國社,1944 年。
-
羅家倫:〈今日中國之雜誌界〉,《新潮》第 1 卷第 4 號,1919 年 4 月,頁 623-632。
-
小泉又一、乙竹岩造編:《小學校各教科教授法》,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07 年。
-
Hartmann, Rudolf(1997).Japanische Studenten an der Berliner Universität 1870-1914.Kleine Reihe,1,3-93.
-
Hermans, Theo(1999).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
Hill, Michael Gibbs(2013).Lin Shu, Inc.: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and Cul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oretti, Franco(1987).The Way of the World: 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London:Verso.
-
Nistal, Purificación F.(ed.),Gonzalo, José María Bravo(ed.)(1999).Perspectivas de la Traducción Inglés/Español. Tercer Curso Superior de Traducción.Valladolid:Instituto de Ciencias de la Educacion, Universidad de Valladolid.
-
小林哲也、徐錫齡譯、黃明皖譯(1981)。日本的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小熊伸一(1990)。明治後期における教育學術.實際雜誌の創刊とその役割—『教育實驗界』と『教育學術界』を中心として—。立教大學教育學科研究年報,34,75-89。
-
王汎森編(2007)。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包天笑(1990)。釧影樓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
-
田中克佳(1975)。西洋教育思想の移入と實踐.小史—明治日本における。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紀要,15,53-59。
-
田正平、陳桃蘭(2009)。清末民初教育小說的譯介與新教育思想的傳播。社會科學戰線,2009(3),208-215。
-
田正平、楊雲蘭(2005)。中國近代的私塾改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1),5-13。
-
朱蒙(2009)。近代中國最早的教育專業刊物—《教育世界》。中國教師,總 80,56-57。
-
吳建華、潘毅文(2001)。日本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歷史考察。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1(2),96-103。
-
李家駒(2007)。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李歐梵(2003)。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臺北:
-
町田三郎、馬振方譯、馬小立譯(1999)。明治漢學紀要(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3),100-104。
-
亞米契斯、夏丏尊譯(2001)。愛的教育。香港:三聯書店。
-
和田敦彥(1996)。「教育」の言説と讀書のパラダイム。日本近代文學,55,15-31。
-
周谷平、葉志堅(2006)。赫爾巴特教育學在中國:一個跨越世紀的回望。教育學報,2(5),29-35。
-
胡海義(2010)。科舉制度的廢除與清末教育小說的興起。教育評論,2010(6),126-129。
-
家永三郎(1970)。「教育小説」の系譜とその意義。文學,38,53-64。
-
徐云知(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
高明士編(2005)。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梅家玲(2013)。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出版。
-
梅家玲(2001)。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1),249-276。
-
梅家玲編(2006)。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
-
許寶強選編、袁偉選編(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郭三娟(1999)。述評清末民初新學制對日本學制的模仿。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79-82。
-
陳寶良(2010)。「富不教書」:明清塾師之生存狀態及其形象。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64-70。
-
彭之洵(2011)。從明治時代的教育政策看儒學於近代日本之影響—以《教學聖旨》及其相關論爭為中心。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
-
馮克誠編、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選(2006)。俞子夷小學教學思想與教育文論選讀。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黃得時(2012)。黃得時全集 10—論述卷四。臺南:臺灣文學館。
-
黃新憲(1995)。簡論近代中國對日本教育近代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鑒。教育理論與實踐,4,15-17。
-
廖七一(2004)。當代英國翻譯理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廖咸浩(1996)。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83(7),81-88。
-
趙娟(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保定,河北大學。
-
榎本隆司(1976)。教育小說全。學術研究・國語・國文學編,25,57-69。
-
劉小滿(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瀋陽,遼寧大學。
-
劉立德(1997)。中國教育史學科教材沿革及改革初探。課程.教材.教法,1997(9),55-58。
-
蕭朗、葉志堅(2004)。王國維與赫爾巴特教育學說的導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4),76-82。
-
蕭菊梅(2011)。教育譯著的導入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3(2),23-28。
-
韓永勝(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
韓東育(2009)。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薩義德、李自修譯(2009)。世界,文本,批評家。北京:三聯書店。
-
羅炳良編(2002)。張之洞〈勸學篇〉。北京:華夏出版社。
-
蘇雲峰、吳家瑩編校(2005)。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