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釋「天」

作者

鄭吉雄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15 / 03 / 01)

页次

63 - 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鄭吉雄(2009)。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5,89-127。
    連結:
  2. 鄭吉雄(2007)。論易道主剛。臺大中文學報,26,89-118。
    連結:
  3. 鄭吉雄(2010)。從遺民到隱逸—先秦道家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東海中文學報,22,125-156。
    連結: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99)。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6. 顧立雅:〈釋天〉,《燕京學報》第 18 期,1935 年 12 月,頁 59-71。
  7. 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2 本第 3 分,1931 年4 月,頁 275-280。
  8. Groot, J.J.M. de.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 Leyden: E.J. Brill, 1907-1910.
  9.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 19 期,1936 年 6 月,頁 91-155。
  10. Shaughnessy, Edward L.(2014).Unearthing the Changes: Recently Discovered Manuscripts of the Yi Jing (I Ching) and Related Tex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 王引之(2000)。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2. 王明欽(2004)。王家臺秦墓竹簡概述。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13. 王國維(1974)。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王國維(199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15. 司馬遷(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6. 田倩君(1967)。中國文字叢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白光琦(2002)。顓頊曆三事考。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2),179-188。
  18. 朱天順(1982)。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朱鳳瀚編、徐勇編(1996)。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 余英時(2008)。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1. 宋鎮豪編(2010)。商代史論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李學勤(1960)。補論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文物,1960(7),67-68。
  23.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6.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阮元校刻(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林巳奈夫(1964)。長沙出土戰國帛書考。東方學報,36(1),53-97。
  31. 松丸道雄(2015)。關於地支「巳」的疑問。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
  32. 洪興祖、白化文點校(2006)。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33. 胡厚宣(1956)。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1),49-86。
  34. 唐君毅(1979)。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1986)。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6. 班固(199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7. 商承祚(2004)。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8. 張渭蓮(2008)。商文明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許慎、段玉裁注(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許維遹、梁運華整理(2009)。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1. 郭沫若(1962)。甲骨文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42. 郭沫若編(1977)。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43. 郭靜云(2007)。甲骨文「下上若」祈禱占辭與天地相交觀念。周易研究,2007(1),7-13。
  44. 陳久金(2001)。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5.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46. 勞榦(2006)。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7. 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馮時(2007)。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9. 黃展岳(1983)。殷商墓葬中人殉人牲的再考察—附論殉牲祭牲。考古,1983(10),935-949。
  50. 黃懷信(1995)。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楊錫璋(1989)。殷人尊東北方位。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
  52.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3. 董作賓(1960)。中國年曆總譜。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54. 雷寶、詹石窗(2010)。太歲系統差異形成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9(1),89-94。
  55. 鄭玄注(1991)。易緯通卦驗。北京:中華書局。
  56. 鄭吉雄(2011)。論《易傳》對《易經》哲理的詮釋。國際漢學研究通訊,3
  57. 鄭吉雄(2013)。試論子思遺說。文史哲,2013(2),63-79。
  58. 鄭吉雄(2013)。先秦經典「中」字字義分析—兼論《保訓》「中」字。簡帛.經典.古史,上海:
  59. 鄭吉雄(2010)。《易》儒道同源分流論。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菅本大二(2016)。先秦時期「天」概念之形成與展開─以主宰的「天」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11,339-383。
  2. 林素娟(2017)。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清華學報,47(3),433-471。
  3. (2018)。蘇軾的氣論、文道觀與天人之辨─從〈潮州韓文公廟碑〉出發。文與哲,32,219-262。
  4. (2023)。廖平天人論述旨-兼論宋育仁之「天學」。新亞學報,40(2),176-202。
  5. (2023)。魏源教化觀新研:背景、體現與變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6,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