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念陷溺-唐君毅與陽明學者「惡」的理論研究

并列篇名

The Trapped Mind --A Study of Tang Junyi and Wang Yangming Scholars' Theory of Evil

作者

陳志強(Chi-Keung Chan)

关键词

唐君毅 ; 王陽明 ; 陽明學者 ; 人性論 ; 元氣 ; 惡 ; Tang Junyi ; Wang Yangming ;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yuanqi (primordial vital energy) ; e (evil)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5 / 09 / 01)

页次

91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人性非惡?惡自何來?如何去惡?當代新儒者唐君毅認為,傳統上儒學對惡的問題缺乏足夠的論述;然而,惡的議題在儒學思想的發展中卻理當得到開拓。由於唐先生的相關思考主要取資於宋明儒者(尤其陽明學者)的理論資源,本文將通過扣連兩者的文字,嘗試發明儒學傳統中「惡」的理論。本文的討論主要將會集中於以下三點:一、惡是人根本善性的變態表現。期望相關討論能夠豐富學界對人性、善惡、理欲、理氣(以至「元氣」和「氣學」)的了解。二、惡的出現源於一念之陷溺。筆者將清理心學傳統中與過惡議題相關(包括「私」、「滯」、「著」、「蔽」、「偏」、「過」、「惡」、「欲」、「溺」、「習」、「妄」等)複雜概念叢的內在連繫,從而嘗試系統地剖析「惡」的生成過程。當中的討論尤其將牽涉到「知識」與「罪惡」錯綜複雜的關係。三、當下一念自反是改過去惡的根本工夫。期望相關討論有助於澄清儒門「自反」工夫的實義,並指出當下一念之自覺自反如何徹上徹下構成改過去惡的根本工夫。通過以上三點討論,本文當有助於豐富學界對儒學傳統中「惡」之理論的了解。

英文摘要

Is human nature evil? Where does evil come from? How can we get rid of evil?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 Tang Junyi (1909-1978) thinks that the question of evil does not receive enough attention in Confucian tradition, yet is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Tang’s ideas on the question of evil are grounded in the theories of scholars following Wang Yangming. This paper aims to elucidate their ideas in order to articulate a theory of evil in Confucianism. The three main ideas in this paper are: 1. Evil is the perverted manifestation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By this discussion,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li-yu, li-qi (especially yuanqi or primordial vital energy) will be revisited. 2. The emergence of evil is caused by the trapping of the mind.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the cluster of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question of evil, namely, si, zhi, zhuo, bi, pian, guo, e, yu, ni, xi, and wang will be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moral evil" will also be further discussed. 3. "Self-enlightenment in the momen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get rid of evil. I will explain, at different levels, how self-enlightenment in the moment could b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get rid of evil. By way of these three ideas, this paper aims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evil in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永勝(2010)。惡之來源、個體化與下手工夫─有關張載變化氣質說的幾點思考。漢學研究,28(3),1-34。
    連結:
  2. 林永勝(2012)。反工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24,123-154。
    連結:
  3. 林建德(2014)。佛教「意業為重」之分析與探究。臺大文史哲學報,80,145-178。
    連結:
  4. 楊儒賓(2007)。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漢學研究,25(1),247-281。
    連結:
  5. (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6. 黃宗羲:《明儒學案》,上海:中華書局,1933 年。
  7. (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2006)。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9. Lai, Karyn L.(2012).Knowing to Act in the Moment: Examples from Confucius' Analects.Asian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the East,22(4),347-364.
  10. 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守仁、吳光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王畿、吳震編校(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3. 王鵬(2008)。論陽明的「善惡只是一物」。理論界,2008(4),111-112。
  14. 牟宗三(200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5. 牟宗三(2003)。心體與性體。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6. 牟宗三(2003)。圓善論。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7. 牟宗三(2003)。佛性與般若。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8. 牟宗三(200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19. 李明輝(2008)。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李明輝(2001)。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19(2),1-32。
  21. 李振綱(2000)。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周濂溪(1985)。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
  23. 宗志罡編(1994)。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4. 東方朔(1998)。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5. 林月惠(1997)。論聶雙江「忽見心體」與羅念菴「徹悟仁體」之體驗─一種「現象學的描述」之理解。鵝湖月刊,260,28-36。
  26. 林月惠(2004)。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臺灣哲學研究,4,87-149。
  27. 林如心(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28. 查鐸(1985)。水西會語。北京:中華書局。
  29. 韋政通(1978)。儒家與現代化。臺北:水牛圖書事業公司。
  30.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1. 唐君毅(1976)。病裡乾坤─京都醫院默想錄(三)。鵝湖月刊,13,26-29。
  32. 唐君毅(2005)。人生之體驗續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唐君毅(2001)。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唐君毅(1978)。人類罪惡之根。鵝湖月刊,34,15-18。
  35. 唐君毅(200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唐君毅(2005)。道德自我之建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唐君毅(2005)。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唐君毅(1990)。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唐君毅(2003)。愛情之福音。臺北:正中書局。
  40.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41. 郭齊勇編、劉樂恆編。儒家文化研究
  42. 陳志強(2015)。陽明與蕺山過惡思想的理論關聯─兼論「一滾說」的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3,149-192。
  43. 陸象山(1962)。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44. 勞思光(2001)。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5. 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三聯書店。
  46. 程顥、程頤(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47. 菲利普.津巴多、孫佩妏譯(2008)。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臺北:商周出版。
  48. 黃敏浩(2013)。氣質惡性與根本惡─儒學在現代發展之一例。「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深圳:
  49. 奧古斯丁、周士良譯(1963)。懺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50. 楊儒賓(2002)。理學家與悟─從冥契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臺北:
  51. 葉海煙(1999)。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月刊,285,1-8。
  52. 僧伽提婆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點校(1999)。中阿含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53. 劉宗周、戴璉璋編、吳光編(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54. 鄭宗義(2009)。明儒羅整庵的朱子學。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同寅卷,香港:
  55. 鄭宗義(2009)。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6. 鄭宗義編(2014)。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57. 鄭宗義編(2014)。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8. 羅光(1998)。佛學的認識論。哲學與文化,25(5),402-405。
  59. 羅汝芳、方祖猷編校(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60. 羅洪先、徐儒宗編校整理(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志強(2016)。知見空言-羅念菴論「學者」之過。漢學研究,34(4),99-130。
  2. 李瑋皓(2017)。一念改過,即得本心-王陽明心學中「惡」之義蘊與去「惡」工夫的一些思考。輔仁國文學報,45,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