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adaptations in the late-Qing writer Tang Hongfu's translations of three short stories, "The Warrior in the Cage of Port Arthur," "The Russian Woman Soldier," and "The King of a Deserted Island." Inspired by highly politicized cultural trends, including Meiji Japanese war literature, the late-Qing fiction revolution, and the revolution in the role of women, Tang launched her translation project with the belief that fiction could promote nationalist ideas among Chinese readers. Motivated to contribute to China's cultural renovation, on the one hand, Tang accommodated indigenous discourse on nationalism, women's rights, and Confucian ethics in her portrayal of male and female heroes who were original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virtues of "loyalty and valor" in the Meiji Japanese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 Tang, showing no interest in the diverse generic features of the Japanese originals, reconfigured the translated texts by assimilating them to the structure of late-Qing biographies of male adventurers and female heroes, in the hope of authenticating the protagonists' identities and winning them everlasting fame. In so doing, Tang's cultural adaptations manifest the tensions between late-Qing China and Meiji Japa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gender and nation.
|
参考文献
|
-
沈松僑(20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77-158。
連結:
-
陳宏淑(2015)。翻譯「教師」—日系教育小說中受到雙重文化影響的教師典範。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6,31-62。
連結:
-
陳繼東(2010)。在中國發現武士道—梁啟超的嘗試。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2),219-254。
連結:
-
潘少瑜(2012)。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臺大中文學報,39,247-294。
連結:
-
藍弘岳(2011)。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51-88。
連結:
-
竹莊(蔣維喬):〈記日本娼婦安藤夭史事〉,《東浙雜誌》第 1 期,1904 年 9 月,頁 1a-b。
-
勃臘忒 (Mrs. Mara Louise Pratt-Chadwick) 著,包光鏞、張逢辰譯:《哥侖波》,上海:文明書局,1903 年。
-
竹莊(蔣維喬):〈記日本娼婦安藤夭史事〉,《女子世界》第 6 期,1904 年 6 月,頁 25-26。
-
王瀛洲編輯,吳綺緣評點:《愛國英雄小史》,上海:上海交通圖書館,1917 年。
-
郢白:〈(軍事小說.彈詞體)瀛姝雙俠〉,《江蘇白話報》,1905 年 2 月,頁 17-18。
-
亞廬(柳亞子):〈中國第一女豪傑女軍人家花木蘭傳〉,《女子世界》第 3 期,1904 年 3月,页 25-32。
-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四》,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
佚名:〈支那航海家鄭和傳〉,《大陸報》第 11 期,1903 年 9 月,頁 15-28。
-
竹莊(蔣維喬):〈旅順男装女兵の戰死〉,《戰時畫報》第 31 號,1904 年 12 月,頁 19-20。
-
箸夫:〈論安藤夭史之愛國〉,《之罘報》第 9 期,1905 年 5 月,頁 5-7。
-
櫻井忠溫著,黃郛譯:《旅順實戰記》第三版,東京:武學編譯社/北京:新學會社,1909年。
-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五》,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
押川春浪:《(冒險小說)怪雲奇星》,東京:本鄉書院,1906 年。
-
初我(丁祖蔭):〈記俄女恰勒吞事〉,《女子世界》第 10 期,1905 年 2 月,頁 15-18。
-
仁和湯女士紱譯:《旅順雙傑傳》,上海:世界社,1909 年。
-
巖谷小波:《世界お伽噺:合本.第一集》,東京:博文館,1908 年。
-
Hu, Ying(2000).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Judge, Joan(2008).The Precious Raft of History: The Past, the West, and the Woman Question i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Lefevere, André(1992).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Routledge.
-
Qian, Nanxiu(2015).Politics, Poetics, and Gender in Late Qing China: Xue Shaohui and the Era of Refo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三谷憲正(2001)。「戰爭とメディア」論—『日露戰爭寫真畫報』を中心として。國文學:解釋と教材の研究,46(6),73-79。
-
上田正昭監修(2001)。講談社日本人名大辭典。東京:講談社。
-
小山靜子(1991)。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東京:勁草書房。
-
小山靜子監修(2005)。女學世界。東京:柏書房。
-
王德威、宋偉杰譯(2003)。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
-
池內輝雄(2009)。近代文學の領域:戰爭.メディア.志賀直哉など。東京:蒼丘書林。
-
竹莊編(1974)。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臺北:文海出版社。
-
吳福助編(2008)。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
-
李歐梵(2013)。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臺北:
-
林以衡(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阿英編(1954)。晚清戲曲小說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
夏曉虹(2006)。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
-
夏曉虹(2016)。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崔文東(2011)。家與國的抉擇:晚清 Robinson Crusoe 諸譯本中的倫理困境。翻譯史研究,上海:
-
張麗華(2011)。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興起:以文類形構為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郭延禮(2011)。20 世紀初中國女性小說家群體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15。
-
郭延禮(2010)。女性在 20 世紀初期的文學翻譯成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3),38-50。
-
郭延禮編校(1990)。徐自華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
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平原(2014)。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北京:東方出版社。
-
陳平原編、夏曉虹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玉堂(2005)。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喬以鋼(2012)。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現象與性別。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馮自由(2009)。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
黃克武(2013)。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
-
黃季陸編(1969)。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民呼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黃錦珠(1995)。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黃錦珠(2014)。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
溝口雄三、鄭靜譯(2011)。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三聯書店。
-
董炳月(2006)。「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
劉延濤編(1981)。民國于右任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劉慧英(2013)。女權、啟蒙與民族國家話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蔡祝青(2009)。舞臺的隱喻:試論新舞臺《二十世紀新茶花》的現身說法。戲劇學刊,9,31-82。
-
樽本照雄(2015)。清末民初小說目錄 X。大津:清末小說研究會。
-
磯田光一編(1988)。新潮日本文學辭典。東京:新潮社。
-
藤村裕一郎(2009)。一本「戰記」小說的日中轉換—從《肉彈》到《旅順實戰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2),44-57。
-
顧峰編(1986)。雲南歌舞戲曲史料輯注。昆明:雲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