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季本《春秋私考》研究-以對《左傳》的批評為核心

并列篇名

The Zuozhuan in Ji Ben's Chunqiu sikao (Private Studies of the Chunqiu)

作者

劉德明(LIU De-ming)

关键词

明代 ; 季本 ; 《春秋私考》 ; 默證 ; 尊經 ; Ming Dynasty ; Ji Ben ; Chunqiu sikao ; argument from silence ; respecting the classic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7 / 03 / 01)

页次

101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季本是王陽明弟子,與陽明多數弟子學問進路不同,季本十分強調經典的重要,他先後注釋了《易》、《詩》、《春秋》、《四書》等書,而《春秋私考》則是他對《春秋》看法的總集。前人對《春秋私考》最大的批評是其不信《左傳》,常常「鑿空杜撰」,認為此書價值極低,因此相關的研究也付之闕如。本文透過爬梳《春秋私考》批評《左傳》的脈絡,從其基本立場而發,闡述季本對《春秋》「書例」的特殊運用方式,並論其由《春秋》「不書」進而發展出「默證」之說,並探求季本由事理、情理及霸者的理想典型所發展出的史事真偽判定模式。最後綜合以上各點,一方面論述季本許多匪夷所思的判斷並非「中風病鬼」的囈語,而是尊經態度的極度展現。另一方面也討論季本之說的限制及在《春秋》學史中的意義。

英文摘要

Ji Ben was one of Wang Yangming's students, but his academic styl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disciples. Ji Ben put great emphasis on the classics, and he annotated many of them, including the Yijing, the Shijing, the Chunqiu, and the Four Books. The Chunqiu sikao (Private Studies of the Chunqiu) expresses his views on the Chunqiu (Springs and Autumns Classic). Since Ji Ben did not adopt the commentary of the Zuozhuan (Zuo'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s and Autumns Classic), most scholars have strongly criticized him. Thus, they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value of this book, resulting in a lack of critical research on it. In this essay, I use the Chunqiu sikao's criticisms of the Zuozhuan to investigate Ji Ben's unique use of the writing protocols in the Chunqiu. I explain how Ji Ben develops an "argument from silence" out of the Chunqiu's practice of "not recorded", and I explore Ji Ben's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in history. Thus, I argue that instead of being sophistry, some odd decisions made by Ji Ben are the result of a certain attitude of respecting the classics. I also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Ji Ben's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Chunqi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朱湘鈺(2010)。「雙江獨信『龍惕說』」考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79-101。
    連結:
  2. 朱湘鈺(2012)。季本《大學私存》之補正與整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93-126。
    連結:
  3. 朱湘鈺(2012)。晚明季本《四書私存》之特色及其意義。清華學報,42(3),489-525。
    連結:
  4. 賀廣如(2012)。心學《易》中的陰陽與卜筮—以季本為核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6,29-66。
    連結: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8.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年。
  12. 錢謙益:《初學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年。
  13.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朱湘鈺(2011)。依違之間—浙中王門季本《大學》改本內涵及其意義。文與哲,18,333-366。
  16. 西口智也(2002)。智本的《詩經》觀。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4),50-54。
  17. 何休解詁、徐彥疏(200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8. 宋鼎宗(1986)。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 沈丹(2011)。季本《詩經》學思想研究。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09-111。
  20. 阮芝生(196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21. 邵炳軍(2013)。春秋文學繫年輯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姜義泰(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3. 紀昀(199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4. 胡安國、錢偉彊點校(2010)。春秋胡氏傳。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5. 胡楚生(2002)。經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胡楚生(2000)。試論《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與表現方法。中興大學文史學報,30,1-31。
  27. 范寧集解、楊士勛疏(1999)。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徐渭(1983)。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桓譚、朱謙之校輯(2009)。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30.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1. 張覺(2011)。韓非子校疏析論。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32. 郭麗(2011)。馬王堆帛書「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的文獻價值。歷史教學,20,65-67。
  33. 彭國良(2007)。一個流行了八十餘年的偽命題—對張蔭麟「默證」說的重新審視。文史哲,298,51-60。
  34. 游騰達(2008)。明儒季本《易學四同》之《易》學觀初探。先秦兩漢學術,10,17-40。
  35.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8)。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36. 程發軔(1981)。春秋要領。臺北:蘭臺書局。
  37.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2008)。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38. 黃宗羲、夏瑰琦校點、洪波校點(1986)。明儒學案。杭州:浙江古籍書版社。
  39. 黃忠慎(2001)。季本《詩說解頤.總論》析評。國文學誌,5,1-40。
  40. 楊伯峻(200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41. 楊祖漢(2007)。王龍溪與彭季山的辯論。當代儒學研究,1,21-44。
  42. 葛煥禮(2011)。尊經重義—唐代中葉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43. 趙友林(2010)。《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44. 劉正浩(1997)。左海鉤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5. 劉毓慶(2003)。季本、豐坊與明代《詩》學。中國文學研究,2003(3),47-51。
  46. 劉德明(2008)。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47. 劉德明(2008)。《古史辨》中對《春秋》兩種立場的對話及其反省。經學研究集刊,5,185-214。
  48. 蔣秋華(1999)。季本《詩說解頤》詩次說評議。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
  49. 蔡長林(2010)。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50. 錢明(2009)。浙中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1. 謝秀文(2011)。春秋左傳疑異考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2. 藍麗春(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53. 顧棟高(1993)。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
  54. 顧頡剛(1982)。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文史,14,1-28。
  55. 顧頡剛編(1987)。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