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代考據學對日本古典文學研究之影響研探-以木村正辭《萬葉集文字辨證》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Influence of Qing Dynasty Evidential Scholarship on the Philology of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A Study of Kimura Masakoto's Man'yōshū moji benshō

作者

金原泰介(KIMBARA Taisuke)

关键词

清代考據學 ; 木村正辭 ; 《萬葉集》 ; Qing dynasty evidential scholarship ; Kimura Masakoto ; Man'yōshū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7 / 03 / 01)

页次

137 - 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據前人研究,清代考據學對日本近代漢學有不少影響。其實,其影響不一定限於漢學領域。木村正辭(1827-1913)是江戶、明治時代的日本古典文學專家。他以《萬葉集》研究而聞名,在學術史上佔重要地位。本研究以木村正辭《萬葉集文字辨證》為中心,來考察木村的《萬葉集》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之關係。本文的研究指出:木村在《萬葉集文字辨證》中證實《萬葉集》傳本中的中國古俗字之存在,主張俗字不需要修改,不能妄改字。如上述俗字研究、校勘原則,其實受到了清代考據學之影響。木村以俗字研究為基礎的校勘,影響了後世的《萬葉集》研究。現代《萬葉集》的校勘在校勘方面留意於保存異體字、俗字,並且對於改字相當慎重。可說是清代考據學經由木村正辭而奠定了現代《萬葉集》校勘的部分基礎。此外,本文也指出:木村正辭與乾嘉學者在俗字觀方面另有差異。乾嘉學者在其校勘工作上認為:俗字需要訂正。木村受到狩谷望之(1775-1835)的影響而認為:古代日本人並不在意漢字字形的正俗,古書作者原來用俗字書寫,若修改俗字,則是屬於損失古書原貌的行為。這種差異可能來自於木村研究理念的根源-賀茂真淵(1697-1769)、本居宣長(1730-1801)的國學。國學對「漢意」、「後世意」的批判影響了木村的俗字觀。

英文摘要

Kimura Masakoto (1827-1913) was a scholar of classical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Meiji era. His studies of the Man'yōshū are still famous, and influential. The Japanese scholar Kojima Noriyuki has pointed out that Kimura's studies were influenced by Qing era "evidential scholarship". However, this question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Focusing on Kimura's attention to variant, unorthodox character forms in the Man'yōshū, the present essay shows that Kimura was influenced by the practices of evidential scholarship. However, he was also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Japanese scholarship, where greater stress was placed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se variant character for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國史大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
  2. 狩谷望之撰,山田孝雄、香取秀真校訂:《古京遺文》,《狩谷棭齋全集》,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8 年。
  3. (1972)。日本藝林叢書。東京:鳳出版。
  4. (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木村正辭:〈萬葉集古義存疑〉,《國學院雜誌》第 6 卷第 5 號,1900 年 5 月,頁 1-10。
  6. 岡本保孝:《詅癡符》,東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鈔本。
  7. 木村正辭:《萬葉集文字辨證》,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4 年。
  8. 笹月清美:《本居宣長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4 年。
  9. (1995)。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東京:雄山閣。
  10. (1953)。萬葉集大成。東京:平凡社。
  1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木村正辭:《萬葉集訓義辨證》,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4 年。
  13. 竹添進一郎:《左氏會箋》,東京:明治講學會,1904 年。
  14. (1995)。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東京:雄山閣。
  1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中山久四郎:〈考證學概說〉,收入福島甲子三編:《近世日本の儒學》,東京:岩波書店,1939 年。
  17. 狩谷望之 :《箋注倭名類聚抄》,東京:曙社,1931 年。
  1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木村正辭:《萬葉集字音辨證》,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4 年。
  20. 木村正辭:《萬葉集總釋》,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5 年。
  21. 木村正辭:〈日本古代字書の說〉,《東京學士會院雜誌》第 19 編之 10,1897 年 11 月,頁408-432。
  2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佐佐木信綱:《文と筆》,東京:廣文堂書店,1915 年。
  24. 中根肅治:《慶長以來諸家著述目錄》,東京:八尾書店,1894 年。
  25. 佐佐木信綱:〈萬葉學先哲の苦心に就いて〉,收入《教學叢書》第 2 輯,東京:教學局,1938 年。
  26. 木村正辭:〈古書を訂正する方法を論す〉,《東京學士會院雜誌》第 15 編之 1,1893 年 1月,頁 25-38。
  2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重野安繹:《成齋文二集》,東京:富山房,1911 年。
  29. 木村正辭:《欟齋集》,木村正辭個人出版,1911 年。
  30. 狩谷望之:《校本日本靈異記》,《狩谷棭齋全集》,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5 年。
  3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萬葉和歌集》,安田十兵衛刊行,寬永二十年 (1643),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33. 木村正辭:〈音韻學の要領〉,《東京學士會院雜誌》第 18 編之 4,1896 年 4 月,頁 166-189。
  3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木村正辭:《萬葉集書目》,東京:大八洲學會,1889 年。
  36. (1999)。《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月報)》第 90 號。東京:岩波書店。
  37. 木村正辭:《萬葉集書目提要》,東京:大八洲學會,1888 年。
  38. 木村正辭:《欟齋雜攷》,東京:光風館書店,1909 年。
  39. 木村正辭:《萬葉集美夫君志》,東京:上原書店、光風館,1901-1911 年。
  40. 狩谷望之:《箋注倭名類聚抄》,東京:印刷局,1883 年。
  41. 上野修(2003)。『萬葉集』における「」字考—木村正辭『萬葉集文字辨證』を中心に—。日本文學論集,27,1-8。
  42. 久松潛一(1968)。明治の國文學者—小中村清矩と木村正辭—。日本學士院紀要,26(3),133-142。
  43. 大久保正(2012)。宣長.鈴屋關係資料集。東京:???出版。
  44. 大沼宜規(2004)。木村正辭舊藏資料について—解說と目錄—(上)。東洋文庫書報,35,23-112。
  45. 大沼宜規(2008)。木村正辭舊藏本の考證と復元—大東急計念文庫藏「欟齋藏書目錄」をてがかりとして—(下)。かがみ,38,54-116。
  46. 大沼宜規(2006)。木村正辭舊藏本の考證と復元—大東急計念文庫藏「欟齋藏書目錄」をてがかりとして—(上)。かがみ,37,1-52。
  47. 大沼宜規(2005)。明治前期における歷史考證とその淵源—「經濟有用の系譜」—。季刊日本思想史,67,28-49。
  48. 大沼宜規(2009)。舊藏書の識語にみる木村正辭—書物をめぐる活動記錄稿—。東洋文庫書報,40,15-46。
  49. 大沼宜規(2006)。木村正辭舊藏資料について—解說と目錄—(下)。東洋文庫書報,37,27-82。
  50. 大沼宜規(2005)。木村正辭舊藏資料について—解說と目錄—(中)。東洋文庫書報,36,23-78。
  51. 小島憲之(1964)。上代日本文學と中國文學—出典論を中心とする比較文學的考察—。東京:塙書房。
  52. 小島憲之、木下正俊、東野治之(2003)。萬葉集。東京:小學館。
  53. 山田孝雄(1956)。萬葉集と日本文藝。東京:中央公論社。
  54. 川瀨一馬(1971)。日本書誌學之研究。東京:講談社。
  5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7)。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井上光貞校注(1976)。律令。東京:岩波書店。
  57. 日本隨筆大成編輯部(1995)。日本隨筆大成。東京:吉川弘文館。
  58. 王曉平(2010)。俗字通例研究在日本寫本考釋中的運用—以《萬葉集》漢詩文為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45-51。
  59. 平田昌司(2000)。科舉制度と中國語史。古典學の再構築,7,54-60。
  60. 本居宣長、大野晉校訂、大久保正校訂(1968)。本居宣長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61. 本居宣長、大野晉校訂、大久保正校訂(1970)。本居宣長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62. 本居宣長、大野晉校訂、大久保正校訂(1968)。本居宣長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63. 本居宣長、大野晉校訂、大久保正校訂(1968)。本居宣長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64. 石塚晴通編(2012)。漢字字體史研究。東京:勉誠出版。
  65. 吉川幸次郎(1997)。吉川幸次郎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66. 西宮一民編(2012)。古事記。東京:株式會社????。
  67. 佐佐木信綱編(1994)。校本萬葉集。東京:岩波書店。
  68. 李占平(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
  69. 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70. 村岡典嗣(1975)。增訂日本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71. 汪紹楹(1963)。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文史,3,25-60。
  72. 阮元、鄧經元點校(1993)。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73. 町田三郎(1998)。明治の漢學者たち。東京:研文出版。
  74. 周斌武(1987)。漢語音韻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5. 岡本保孝(1995)。古今文字。東京:雄山閣。
  76. 林慶彰(2012)。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7. 河野賴人(1977)。木村正辭の萬葉集研究—國立國會圖書館藏「萬葉集會讀記」の紹介。北九州大學文學部紀要,開學 30 年記念號,47-110。
  78. 長澤規矩也(1983)。長澤規矩也著作集。東京:汲古書店。
  79. 契沖、築島裕校訂(1973)。契沖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80. 昭和女子大學近代文學研究室(1959)。近代文學研究叢書。東京:昭和女子大學光葉會。
  81. 段玉裁、許惟賢整理(2007)。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82. 狩谷望之(1995)。和名類聚抄箋註.異體字辨。東京:雄山閣。
  83. 胡吉宣(1989)。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4. 郎文行(2013)。阮刻本《禮記注疏》底本改字初探。文教資料,2013(29),51-53。
  85. 孫雍長、李建國(2006)。宋元明清時期的漢字規範。學術研究,2006(4),135-141。
  86. 神田喜一郎(1987)。神田喜一郎全集。京都:同朋?。
  87. 張升(2012)。四庫全書館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88. 張其昀(2009)。《廣雅疏證》導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9. 張湧泉(1998)。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90. 張舜徽(2004)。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91. 梅谷文夫(1994)。狩谷棭齋。東京:吉川弘文館。
  92. 清原夏野編(1994)。令義解。東京:吉川弘文館。
  93. 連清吉(1998)。日本江戶時代的考證學家及其學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4. 郭在貽(2002)。郭在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95. 麥耘(2009)。音韵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96. 賀茂真淵、井上豐校訂(1977)。賀茂真淵全集。東京:續群書類從完成會。
  97. 賀茂真淵、井上豐校訂(1980)。賀茂真淵全集。東京:續群書類從完成會。
  98. 黃虎癡、龍啟瑞增輯、張仲眉校(1995)。字學舉隅。東京:雄山閣。
  99. 黃愛平(1989)。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0. 鈴木一男(1968)。上代人の正字意識について。國語と國文學,11 月號,1-13。
  101. 趙少咸、余行達整理(2010)。廣韻疏證。成都:巴蜀書社。
  102. 榎一雄(1979)。「岡本保孝のこと」補遺。東洋文庫書報,10,65-74。
  103. 榎一雄(1978)。岡本保孝のこと(下)。東洋文庫書報,9,1-49。
  104. 榎一雄(1977)。岡本保孝のこと(上)。東洋文庫書報,8,26-62。
  105. 劉玉才編、水上雅晴編(2015)。經典與校勘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6. 蔣春紅(2008)。日本近世國學思想—以本居宣長研究為中心。北京:學苑出版社。
  107. 墨翟、畢沅校註(1985)。墨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8. 藏中進(2006)。『箋注倭名類聚抄』と清朝學術(その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をめぐって—。東洋研究,161,81-110。
  109. 藏中進(2005)。『箋注倭名類聚抄』と清朝學術(その二)—王念孫『廣雅疏證』をめぐって—。東洋研究,157,1-34。
  110. 藏中進(2004)。『箋注倭名類聚抄』と清朝學術(その一)—『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駢字類編』をめぐって—。東洋研究,153,1-25。
  111. 藏中進(2007)。『箋注倭名類聚抄』と清朝學術(その四)—畢沅『釋名疏證』をめぐって—。東洋研究,165,59-87。
  112. 魏宇文(2007)。談畢沅《釋名疏證》中的「今本俗字」。中國語文,2007(1),63-67。
  113. 藤山和子(2003)。江戶後期の考證學者と段玉裁の『說文解字注』。大妻比較文化: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紀要,4,115-99。
  114. 顧炎武、徐德明校點(2012)。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5. 鶴久編、森山隆編(2012)。萬葉集。東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