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井竹山《非徵》的徂徠學批判及其意義

并列篇名

Criticisms of Ogyu Sorai in Nakai Chikusan's Hicho and Their Significance

作者

陳威瑨(CHEN Wei-chin)

关键词

中井竹山 ; 《非徵》 ; 懷德堂 ; 荻生徂徠 ; 江戶時代 ; 東亞儒學 ; Nakai Chikusan ; Hicho ; Kaitokudo ; Ogyu Sorai ; the Edo Period ;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8 / 03 / 01)

页次

79 - 1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針對日本江戶時代懷德堂朱子學派的代表人物中井竹山的重要著作《非徵》,探討其中批判荻生徂徠《論語徵》的表現。竹山展現出的批判策略,包括指出徂徠曾剽竊他人之說以為己說,解經有不一致之處,造成矛盾,執著於固定字義以致有窒礙難通之處,某些地方實不出朱子學之範圍,或是不能撼動朱子學的解釋,以及徂徠學本身的缺陷處,將會造就錯誤的解讀和不良的理論效應。竹山認為,徂徠的最大問題根源來自於他好立新解,強自為說以求名求勝,從而影響一時學風,吸引眾多浮淺之徒,廢棄修身之功。筆者認為,《非徵》的思想史意義在於,竹山所處的大坂町人環境,需要的是可以提供町人環境所需之修養資源的學說。主張由士來養民的徂徠學,在非武士階級中無法真正被實踐,反而容易合理化為人情的過度放縱,故竹山有必要捍衛朱子學而對抗徂徠後學的學風,保障町人社群所需的教化素養。因此《非徵》的思想史意義,可在此武士儒學與庶民儒學的對照關係中得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cho, a text written by Nakai Chikusan, one of the major representatives of Confucianism of the Kaitokudo School during the Edo Period in Japa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how Nakai Chikusan criticizes the Rongocho, written by Ogyu Sorai (1666-1728). Nakai Chikusan points out that the Rongocho plagiarizes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Confucians. He notes that the Rongocho's views are also self-contradictory. In addition, he points out that Ogyu Sorai does not effectively criticize Zhu Xi, and that he is not able to offer alternatives to Zhu Xi's views. According to Nakai Chikusan, all the defects found in the Rongocho are due to Ogyu Sorai's competitiveness and his desire to establish new, but unfounded, interpretations. In the view of the present author, Osaka, where Nakai Chikusan lived, was a commercial city for commoners. That is why Nakai Chikusan criticized Ogyu Sorai's political Confucianism and defended Zhu Xi. We can lo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cho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Ogyu Sorai's Confucianism for samurais and Nakai Chikusan's Confucianism for common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佐野公治、張文朝譯、莊兵譯(2014)。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連結:
  2. 陳威瑨(2015)。太宰春臺《產語》及相關問題再探。臺大文史哲學報,83,67-108。
    連結:
  3. 藍弘岳(2015)。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朱子學」批判。漢學研究,33(3),169-203。
    連結:
  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Najita, Tetsuo、子安宣邦譯(1992)。懷德堂—18 世紀日本の「德」の諸相。東京:岩波書店。
  7. 丸山真男(198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8. 小島康敬(1994)。徂徠學と反徂徠。東京:????社。
  9. 小堀一正(1997)。叢書.日本の思想家24 中井竹山.中井履軒。東京:株式會社明德出版社。
  10. 山下龍二(1979)。論語徵について(三)。名古屋大學文學部三十周年記念論集,名古屋:
  11. 中井竹山(1978)。閑距餘筆。東京:鳳出版。
  12. 中井竹山(1987)。奠陰集。東京:????社。
  13. 中井竹山、大阪大學懷德堂文庫復刻刊行會監修(1988)。非徵。東京:吉川弘文館。
  14. 五弓雪窗編(1980)。事實文編。吹田:關西大學出版.廣報部。
  15. 五井蘭洲、大阪大學懷德堂文庫復刻刊行會監修(1989)。非物篇。東京:吉川弘文館。
  16. 夫馬進(2015)。朝鮮燕行使と朝鮮通信使。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17. 田世民(2012)。近世日本儒禮實踐的研究:以儒家知識人對《朱子家禮》的思想實踐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8. 田世民(2014)。詩に興り禮に立つ—中井竹山における『詩經』學と禮學思想の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 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20. 西村時彥:《懷德堂考》,大阪:財團法人懷德堂記念會,1925 年。
  21. 西村時彥編:《竹山國字牘》,大阪:松村文海堂,1911 年。
  22. 相良亨編(1987)。絅斎先生文集。東京:????社。
  23. 原念齋:《先哲叢談》,東京:有朋堂書店,1929 年。
  24. 張崑將(2004)。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5. 荻生徂徠(1978)。論語徵。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26. 荻生徂徠、吉川幸次郎校注(1973)。荻生徂徠。東京:岩波書店。
  27. 陶德民(1994)。懷德堂朱子學の研究。吹田:大阪大學出版會。
  28. 渡邊浩(1998)。東アジアの王權と思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9. 湯淺邦弘編(2007)。懷德堂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30. 廣瀨淡窗(1978)。儒林評。東京:鳳出版。
  31. 蟹養齋(1978)。辯復古。東京:鳳出版。
  32. 關儀一郎編(1978)。日本儒林叢書。東京:鳳出版。
  33. 辻本雅史、田世民譯(2004)。十八世紀後半期儒學的再檢討:以折衷學、正學派朱子學為中心。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臺北:
  34. 辻本雅史、張崑將譯、田世民譯(2005)。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