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永樂朝之前陳澔《禮記集說》的傳播及其相關問題探論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en Hao's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Prior to the Yongle Period

作者

劉柏宏(LIU Po-hung)

关键词

陳澔 ; 《禮記集說》 ; 《禮記大全》 ; 明代經學 ; 科舉 ; Chen Hao ;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Book of Rites ; Classical Studies in the Ming dynasty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3期(2018 / 09 / 01)

页次

73 - 1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敕纂《五經大全》之前,陳澔《禮記集說》的流傳與評價情實,進而說明胡廣諸臣修纂《禮記集說大全》選擇《禮記集說》做為底本的學術原因。通過相關文獻的彙整與考察,可知《集說》在元至治二年(1322)成書後的五年內,已由江西傳播至福建刊刻流通;在四十年內,至少出現四種版本。流傳的區域以江西為中心,擴及鄰近的華中、華南七省。分析傳播的原因,一方面係《禮記集說》藉由元明士人學子對於陳澔自身德業的推崇,援引《禮記集說》闡發《禮記》、朱子《詩集傳》經義得以廣傳。另方面明太祖洪武年間確立《禮記集說》做為科舉經義出題依據,並於洪武十四年(1381)頒賜《集說》至地方學宮的政治性推廣,更是促進明初學子習讀的主因。胡廣等人採用《禮記集說》做為《禮記集說大全》底本,實乃順應當時科舉制度文化,而非攘竊欺主之舉。研究結果對理解《禮記集說》之於《禮記》傳播的重要性,明代《五經大全》與明初經學的關聯,能有所釐清。

英文摘要

In 1322, Chen Hao (1260-1341) published his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Liji jishuo). Almost a century later, in 1414,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Five Classics (Wujing daquan) was issued, having been compiled by imperial edict an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cholar Hu Guang (1369-14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Chen Hao's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prior to the release of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Five Classics. It also explains why Chen Hao's text of The Book of Rites became the basis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Rites that was used by the compilers of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Five Classics. I propose that the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was enormously popular in part because of the high esteem in which Chen Hao was held by scholars in the Yuan dynasty (1271- 1368). In addition,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was used to interpret not only The Book of Rites itself, but also Zhu Xi'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oetry (Shi jizhuan). Furthermore, during the Hongwu period (1368-1398),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was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books that students would be tested on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ty of Discourses on the Book of Rites was further increased in 1381, when the Hongwu Emperor bestowed copies of the work to local schools. It is no wonder, then, that Hu Guang used Chen Hao's text of The Book of Rites when he compiled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Book of Rites.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al studies 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the Five Classics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侯美珍(2014)。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臺大中文學報,47,89-91+93-137。
    連結:
  2. 侯美珍(2015)。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文學報,57,145-178。
    連結:
  3. 侯美珍、彭醴璃(2015)。明代《禮記》科舉用書之刪經現象研究—以楊鼎熙《禮記敬業》為討論中心。書目季刊,49(2),1-21。
    連結:
  4. 楊自平(2008)。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31-170。
    連結:
  5. 劉祥光(2011)。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75,35-86。
    連結:
  6. (2008)。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
  7. (2008)。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
  8. (1961)。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61)。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0. (1961)。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1997)。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3.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4.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5.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6.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7.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8.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9.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40. (1979)。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2000)。明代孤本方志選。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42. (1966)。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3. (198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4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5.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2.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3.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5.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8.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9.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1.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2.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6)。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4. 王士禎、靳斯仁點校(1982)。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
  85. 王鍔(2007)。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86. 永瑢(2013)。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87. 皮錫瑞(1987)。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88. 朱彝尊、林慶彰編(2010)。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9. 宋濂(1976)。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90. 李才棟(1982)。對《宋元學案》中陳澔傳略的一些訂正。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會版),1982(3),99-100。
  91. 李應昇(1994)。落落齋遺集。上海:上海書店。
  92. 狄學耕修、劉庭輝纂(1966)。(同治)都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93. 孟森(2008)。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4. 林慶彰(1991)。《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361-383。
  95. 林慶彰編(2003)。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6. 侯美珍(2016)。明科場由尊《大全》到不讀《大全》考。中國文化研究,2016(2),28-36。
  97. 姚福(1985)。青溪暇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8. 胡廣等纂:《禮記集說大全》,明內府刊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藏。
  99. 張廷玉(1995)。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00. 張海亮、周青玲、李旭宗(2012)。江西都昌陳澔考證。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42+57。
  101. 曹亦冰(2009)。論元刊本《禮記集說》文獻價值。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
  102. 郭培貴(2008)。明代科舉史事編年考證。北京:科學出版社。
  103. 陳玉蘭、胡吉省(2013)。中國學術編年.明代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04. 陳復生:《義門陳氏十三修宗譜》,出版地、單位不詳,1949 年。
  105. 陳澔(2015)。禮記集說。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06. 陳鱣:《經籍跋文》,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50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07. 曾王孫修、徐孟深纂(1966)。(康熙)都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08. 曾軍(2007)。從民間著述到官方教材—從元陳澔《禮記集說》看經典詮釋的獨特現象及其思想史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6(4),96-100。
  109. 黃正謙(2014)。論日本漢學家偕川淇園之《助字詳解》。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香港:
  110. 黃羽璿(201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111. 楊晉龍(2017)。惡評與實際:陳澔《禮記集說》與清代《欽定禮記義疏》關係研究。第十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112. 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上海:蟫隱廬石印本,出版時間不詳。
  113. 葉德輝(1989)。書林清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4. 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上海:商務印書館,清宣統刊本,出版時間不詳。
  115. 劉千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116. 戴雅萍(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117. 戴瑾等(2012)。御批《禮記集說》釋考。圖書與情報,2012(5),141-144。
  118. 繆筌孫:《雲自在龕隨筆》,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江陰繆子彬手抄六卷本。
  119. 蘇成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120. 顧炎武、徐文珊點校(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黃羽璿(2023)。清代《禮記》學中之衛湜《禮記集說》接受論考。臺大中文學報,80,51-101。
  2. 劉柏宏(2023)。官修經解與道統意識──以《禮記集說大全》為對象的探討。漢學研究,4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