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曲雜劇之分期演進」新探

并列篇名

A New Study on the Stages of Evolution of Northern Zaju Drama

作者

曾永義(TSENG Yong-yih)

关键词

北曲雜劇 ; 分期 ; Northern zaju drama ; stage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9 / 03 / 01)

页次

1 - 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曲雜劇是指相對於南曲戲文的戲曲體製劇種,共有十種名稱。前輩學者憑藉《錄鬼簿》揣摩,而有「三期」、「兩期」之說。筆者以為,北曲雜劇之分期,實與其源生發展之演進史相表裏,乃從其不同之稱謂,考其前後序列及各類別所具之義涵,再經由相對「科學」的考述,提供較為可信的時間點作為定位,推論出較為適當的時間跨度,歸納整併出:小戲群源生期之「金院本」(1209之前)、小戲發展轉型過渡大戲期之「金院么」(1209前後)、大戲形成始興期之「金蒙么末」(約1214-1260)、北方大戲大盛期之「蒙元么末與元雜劇」(約1260-1294)、「元雜劇」全盛期(約1295-1323)、「元雜劇」衰落期(約1324-1367)與餘勢蕩漾的「明初北曲雜劇」(約1368-1487)。

英文摘要

Scholars who have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Northern zaju drama have traditionally divided its development into either two or three distinctive phas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examines some of the issues involved and, based on the evidence offered,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zaju drama can more accurately and precisely be divided into seven stages, as follows: (1) the "Jin Yuanben" period (prior to 1209), when "small plays" (xiaoxi) proliferated; (2) the "Jin Yuanyao" period (ca. 1209), which mark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small plays to "big plays" (daxi); (3) the "Jin-Mongol yaomo" period (ca. 1214-1260), when daxi developed; (4) the "Mongol-Yuan yaomo and Yuan zaju" period (ca. 1260-1294), when daxi reached their maturity; (5) the "Yuan zaju" period (ca. 1295-1323); (6) the period of decline (ca. 1324-1367); and (7) "the Early Ming Northern zaju" period (ca. 1368-1487), during which Northern zaju drama lingered for some time before finally exhausting it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曾永義(2003)。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59,215-266。
    連結:
  2. 曾永義(1999)。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1-42。
    連結:
  3.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4. (1983).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2008).明代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8.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9.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0.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83).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1962).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2. 王國維(1998)。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
  13. 王雲五(編)(1976).四部叢刊續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王毅(1985)。關於元雜劇分期問題的商榷。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2),49-52。
  15. 王鋼(1991).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6. 北大中文系文學專門化 55 級集體(1958).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7. 田同旭(2007).元雜劇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8. 余蘭蘭(2015)。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19. 吳梅(編)(2012).奢摩他室曲叢.北京:國家圖書館.
  20. 李春祥(1983)。鍾嗣成《錄鬼簿》劃分元雜劇為「兩期」說。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5),89-93+15。
  21. 李修生:〈元代雜劇的分期問題〉,《光明日報》1983 年 1 月 25 日。
  22. 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23. 孟元老(1957).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4. 孟元老(1957).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5. 孟元老(1957).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6. 孟瑤(1965).中國戲曲史.臺北:文星書店.
  27. 季國平(1993).元雜劇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28. 青木正兒,隋樹森(譯)(1957).元人雜劇概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9. 俞為民(編),孫蓉蓉(編)(2008).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明代編.合肥:黃山書社.
  30. 俞為民(編),孫蓉蓉(編)(2006).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
  31. 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王利器(校注)(2009).水滸全傳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32. 胡忌(2008).宋金雜劇考.北京:中華書局.
  33. 胡祇遹,魏崇武(校點),周思成(校點)(2008).胡祇遹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4. 孫崇濤(箋注),徐宏圖(箋注)(1990).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5. 徐扶明(1981).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6. 徐朔方(1993).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7. 徐朔方(1990)。金元雜劇的再認識。中華文史論叢,46,113-147。
  38. 徐夢莘(1962).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
  39. 班固(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40. 高明,錢南揚(校注)(1980).元本琵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張庚(編),郭漢城(編)(1985).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出版社.
  42. 張惠杰(1998)。元雜劇形成新論。中華戲曲,5,143-160。
  43. 脫脫(199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44. 陸佃解:《鶡冠子》,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第 2 集 36 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45. 陶宗儀(1959).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46. 淩景埏(校注)(1962).淩董解元西廂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7. 傅惜華(1957).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
  48. 曾永義(1975).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9. 曾永義(2008).戲曲源流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50. 曾永義(2004).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
  51. 曾永義(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2. 曾永義(2014)。《錄鬼簿續編》應是賈仲明所作。戲曲研究,91
  53. 曾永義(2004)。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臺大中文學報,20,87-130。
  54. 曾永義(1994)。論說「五花爨弄」。中外文學,23(3),215-243。
  55. 曾永義(1989)。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臺大中文學報,3,203-252。
  56. 曾永義(2015).明雜劇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57. 曾永義(2018)。今本《北西廂》綜論—作者問題及其藍本、藝術、文學之探討。文與哲,33,1-64。
  58. 曾永義(2000).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59. 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0. 曾永義(1975)。有關元雜劇的三個問題。國立編譯館館刊,4(1),129-158。
  61. 曾永義(1977)。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國立編譯館館刊,6(1),135-165。
  62. 曾永義(1988)。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135-225。
  63. 曾永義(1997).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4. 曾永義(1996)。論說「戲曲劇種」。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65. 曾永義(編)(1998).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66. 曾永義,施德玉(2011).地方戲曲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67. 游國恩(1963).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8. 程民生(2017)。「莊家不識勾欄」創作年代與地點新考。中州學刊,241,142-149。
  69. 隋樹森(1964).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
  70. 隋樹森(編)(1959).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
  71. 馮沅君(1956).古劇說彙.北京:作家出版社.
  72. 楊一凡(編)(2004).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3. 葉德均(1979).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74. 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第 2 集第 700 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75. 寧宗一(編)(1987).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76. 廖奔,劉彥君(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77. 臧懋循(編)(1958).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
  78. 劉大杰(1957).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中華書局.
  79. 劉念茲(1959)。中國戲曲舞臺藝術在十三世紀初葉已經形成—金代侯馬董墓舞臺調查報告。戲劇研究,1959(2),60-66。
  80. 鄭振鐸(1957).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1.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2. 盧前:《中國雜劇概論》,收入《中國文學八論》,上海:世界書局,1936 年。
  83. 錢南揚(校注)(2003).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84. 豐家驊(1995)。胡祗遹卒年和王惲生年考。文學遺產,1995(2),115-116。
  85. 嚴一萍(輯)(1966).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86. 顧兆倉(1979).元明雜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7. 顧起元,陳稼禾(點校)(198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