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證顯形上心體之「一系」說-論唐君毅言宋明儒學之發展趨向

并列篇名

One System, Three Paths of Entry: On Tang Junyi's Interpret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作者

游騰達(YU Teng Ta)

关键词

宋明理學 ; 分系理論 ; 唐君毅 ; 形上心體 ; Neo-Confucianism ; theory of genealogical differentiation ; Tang Junyi ; the metaphysical substance of mind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9 / 03 / 01)

页次

115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系統分判的觀點,來處理宋、明兩朝六百餘年的儒學發展,是當代學者研究此一學術思潮的總結性方法,因此,歷來有一系、二系、三系,乃至四系的說法。而唐君毅(1909-1978)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原論》之系列鉅著中,也呈現出準分系說的義理規模,學界或以「兩圓說」、「理/心/氣」三系說歸結他的論點。雖言之有據,然檢覈其著作,卻可發現這兩種說法,猶有待商榷之處,故本文主張回歸其「即哲學史以論哲學」的研究取徑以觀,並以《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第十九章為線索,闡述唐先生對宋明儒學研究的系統性觀點,當可說為逐步證顯一「形而上之心體」的連續性發展脈絡,這個說法又可以唐先生對朱子之「心」論的解析,以及對江右王門之歸寂主靜說的解讀作為佐證。復次,又說明唐先生之研究取徑雖具黑格爾哲學之色彩,但他不認為諸儒之學各是一未完備的偏至型態,實則諸說殊途同歸,共同趨向於實證實現本然的形上心體,惟各家契入的工夫進路有別,於是又可概分為從理入、從心入與從情入的三個路向,故本文最終以「一系三入路」說來總結唐先生的宋明理學研究之系統論述,於茲將可見其論點之獨特性。

英文摘要

Tang Junyi (1909-1978)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onents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cholars disagree, however, as to how his views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especially as they rel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Some scholars, for instance, argue that Tang was mainly interested in advocating a "two-circles theory," while others claim that he was advancing a "three-systems theory" revolving around li 理, xin 心, and qi 氣.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adjudicate among these various views by focusing closely on Chapter Nineteen of Tang's Principl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ivation. From the discussion it becomes clear that Tang considered Neo-Confucianism to be a "one-system theory," one that progressively manifests the metaphysical substance of mind. It is insufficient, however, to claim that Tang was only advocating a one-system theory; for, as this paper goes on to make clear, he also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three paths of entry," via either reason/principles (li), or the heart-mind (xin), or feelings (qing 情).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best to sum up Tang's main views on Neo-Confucianism as "one-system, three paths of ent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芳敏(2009)。以「理本論」、「心本論」、「氣本論」分系宋明理學之商榷。漢學研究,27(4),117-146。
    連結:
  2. 林月惠(2016)。「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東吳哲學學報,34,97-144。
    連結:
  3. 高柏園(2003)。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下)。鵝湖月刊,28(12),15-22。
    連結:
  4. 高柏園(2003)。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上)。鵝湖月刊,28(11),33-40。
    連結:
  5. 高柏園(2003)。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下)。鵝湖月刊,28(12),15-22。
    連結:
  6. 高柏園(2003)。論唐君毅先生對二程理學之理解態度(上)。鵝湖月刊,28(11),33-40。
    連結:
  7. 陳佳銘(2013)。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149-182。
    連結:
  8. 陳榮灼(2009)。論唐君毅與牟宗三對劉蕺山之解釋。鵝湖學誌,43,71-94。
    連結:
  9. 曾春海(2014)。唐君毅論朱熹與王陽明互補之成德工夫。哲學與文化,41(2),33-47。
    連結:
  10. 游騰達(2009)。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省察—以心性論為焦點。鵝湖學誌,42,57-65。
    連結:
  11. 楊儒賓(2017)。異議也可以是教義。東吳哲學學報,36,145-174。
    連結:
  12. 王守仁,吳光(編校)(2010).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3. 王畿,吳震(編校)(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4. 向世陵(2006).理氣心性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5. 朱熹,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牟宗三(200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7. 李瑞全(2015)。當代新儒家之課題與發展。北學南移—港台文史哲溯源(文化卷),臺北:
  18. 沈享民(2017)。新儒家哲學的類型論—「三類型」論之證成。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臺北:
  19. 林月惠(2012).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 林維杰(2011)。近六十年來臺灣學界有關宋明儒學分系問題的論述。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臺北:
  21. 林維杰(2010)。宋明理學的分系問題。東海哲學研究集刊,15,279-291。
  22. 林維杰(2008).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3. 范立舟(2000)。二十世紀中國大陸的宋明理學研究與新課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263-291。
  24.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6.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7.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唐君毅(2004).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陳立驤(2005).宋明儒學新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36. 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7. 陳來(2016).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陳振崑(2018).朱子成德之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
  39. 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0. 程顥,程頤,王孝魚(校點)(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馮友蘭(2004).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42. 馮友蘭(1999).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黃宗羲,吳光(編)(201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4. 黃宗羲,吳光(編)(201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5. 黃瑩暖(2008)。唐、牟論朱子中和新舊說之「心」義。當代儒學研究,4,147-168。
  46. 楊祖漢(1998)。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哲學的研究。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
  47. 楊祖漢(2014)。程伊川、朱子思想型態的當代詮釋之反省。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48. 楊祖漢(2017).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49. 楊祖漢(2010)。唐君毅對朱子哲學的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
  50. 楊祖漢(2017)。比較馮、牟、勞三位先生對宋明理學的詮釋—兼論圓教的涵義。中國哲學史書寫的理論與實踐,臺北:
  51. 楊儒賓(2000)。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4),572-580。
  52. 楊儒賓(2012).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3. 劉又銘(2005)。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
  54. 劉述先(1995).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5. 蔡仁厚(2005).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6. 鄭宗義(2000)。大陸學者的宋明理學研究。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臺北:
  57. 錢穆(2001).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8. 蘇子敬(2007)。唐君毅論橫渠、明道、伊川學徑異同。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