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攝大乘論抄》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Subcommentary on the Mahāyānasamgraha (T2806)

作者

李幸玲(LEE Hsing-ling)

关键词

真諦 ; 智儼 ; 解性黎耶 ; 《攝大乘論抄》 ; 《勝鬘經》 ; 敦煌寫卷 ; Paramārtha ; Zhiyan ; the ālaya of nature of realization ; the subcommentary on the Mahāyānasamgraha ; Śrīmālāsūtra ; Dunhuang manuscript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21 / 09 / 01)

页次

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敦煌寫卷《攝大乘論抄》是罕見的唐代《攝論》注釋手稿,錄文現收編於《大正藏》T二八〇六,是代表唐代一支由淨心系統詮釋唯識經論的重要文獻。本文提出以下四點結論:第一點,《論抄》思想近於南道地論師主第八淨識說而略有不同。具有一意識師思想之傾向,主張八識體一,五識種子是假等義。以《勝鬘經》不空如來藏說阿黎耶識,以「界有五義」說明阿黎耶識具有「覺解」的體性,結合《起信論》「一心開二門」架構,解釋心與染淨法的關係,並以「同用本覺解心,以如來藏為性」宣告其以「本覺」思想詮釋《攝論》的立場,使得阿黎耶識直接成為出世間淨法種子的依止。不僅異於《攝論》以阿黎耶為染之意,亦不同於真諦譯《攝論釋》「聞熏習與阿賴耶識的解性和合」的觀點,是將《攝論》妄染的阿黎耶識詮釋為清淨如來藏,使《攝論》唯具受熏義的阿黎耶識,變成具能熏義的如來藏心識論。第二點,《論抄》注釋體例及概念疏釋與智儼高度相似,因為內容引用玄奘譯本用語,推測作者可能為智儼之後繼者。第三點,《論抄》以真諦譯本作為核心概念詮釋依據,也同時與玄奘師弟使用相同的特殊用語,推測成立時間在在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亦即玄奘譯本之後,與窺基、遁倫等人同時。第四點,T二八〇六與S.二五五四在形制、書體、判教及義學等方面多有不一致之處,兩件並非同一寫卷。

英文摘要

The subcommentary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is a rare Tang dynasty commentary found in Dunhuang. A transcription is included in the Taishō shinshū daizōkyō, No. 2806. By analyzing its authorship, date, form and philosophical views, this study reaches four conclusions. First,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subcommentary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outhern division of the Dilun school. Second, the style and thought of the subcommentary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Zhiyan;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subcommentary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might have been a successor to Zhiyan. Third, since Paramārtha's translation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is used as a source text, the subcommentary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can be dated to between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 and the start of the eighth century. It uses the same technical terms as Xuanzang and his disciples; it was therefore most likely written after Xuanzang's translation of the Mahāyānasamgraha, and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works of Kuiji and Dunlun. Fourth, many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2806 and S.2554: they differ in terms of formula, calligraphy, teaching taxonomy and philosophy. From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y are not the same tex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2.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6.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7.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1. (1993).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2.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4. (1995).藏外佛教文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5.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6.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7.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8.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9.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0.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1.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2.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3.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5.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6.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7. (1993).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8.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9.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0. (1983).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1. Keng、 Ching(2009).Harvard University.
  42. 上田義文,陳一標(譯)(2002).大乘佛教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3. 水谷林香奈(2015)。道倫(遁倫)集撰『瑜伽論記』について—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との關係か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4(1),186-191。
  44. 石橋真誠(1976)。智儼の思想的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2),249-252。
  45. 伊吹敦(1998)。地論宗南道派の心識說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1),86-92。
  46. 伊吹敦(1999)。地論宗北道派の心識說について。佛教學,40,23-59。
  47. 伊藤隆壽(1971)。『大乘四論玄義』の構成と基本的立場。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138-159。
  48. 印順(1990).攝大乘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49. 印順(1990).以佛法研究佛法.臺北:正聞出版社.
  50. 吉村誠(2013)。中國唯識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識學派。東京:大藏出版。
  51. 池田將則(2009)。敦煌本『攝大乘論抄』の原本(守屋コレクション本)と後續部分(スタイン2554)とについて:翻刻と研究(前編)。佛教史研究,45,1-75。
  52. 池田將則(2010)。敦煌本『攝大乘論抄』の原本(守屋コレクション本)と後續部分(スタイン2554)とについて:翻刻と研究(後篇)。佛教史研究,46,1-73。
  53. 西尾京雄:「攝大乘論の一意識論者について」,《宗教研究》第 13 卷第 6 號,東京:日本宗教學會,1936 年,頁 56-73。
  54. 吳芳思(編)(2017).英藏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5. 京都國立博物館編(1964)。守屋孝藏氏蒐集古經圖錄。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
  56. 岩田諦靜(2004)。真諦の唯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57. 服部正明(1955)。「佛性論」の一考察。佛教史學,4(3.4),160-174。
  58. 耿晴(2016)。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科技部。
  59. 崔鈆植(2009).校勘大乘四論玄義記.論山:金剛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所.
  60. 陳一標(2004)。解性賴耶與智如合一—有關「此界無始時」的分析。玄奘人文學報,3,1-21。
  61. 勝又俊教(1961)。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62. 結城令聞(1962)。唯識學典籍志。東京:大藏出版。
  63. 黃永武(編)(1986).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4. 聖凱(2006).攝論學派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5. 蔡伯郎(2017)。真諦的阿摩羅識義《九識章》的一些問題。正觀雜誌,81,5-52。
  66. 織田顯祐(1990)。敦煌本『攝大乘論抄』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2),691-697。
  67. 織田顯祐(1988)。華嚴一乘思想の成立史的研究—『搜玄記』玄談を通してみた智儼教學の位置及び背景について。真宗教學研究,12,81-98。
被引用次数
  1. 李幸玲(2021)。養鸕徹定舊藏寫卷《攝大乘論釋疏》研究。臺大中文學報,75,5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