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一項從詮釋學角度展開的自我反思

DOI

10.30103/NICLP.200503.0007

作者

袁保新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15卷1期(2005 / 03 / 01)

页次

119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孟子引得。臺北:孔孟學會。
  2. Heidegger, Martin,Macquarrie, John(Trans.),Robinson, Edward〈Trans.)(1962).Being and Time.New York:Harper & Row.
  3.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牟宗三編、李達生編(1971)。存在主義與人生問題。香港:大學生活社。
  5. 李明輝(199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6. 李明輝編(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 唐君毅(197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8. 袁保新(2001)。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義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7,1-26。
  9. 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10. 袁保新(2000)。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惟的對比研究。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學術硏討會,臺北:
  11. 袁保新(1997)。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2),158-159。
  12. 袁保新(2001)。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月刊,37(2),11-22。
  13. 袁保新(1995)。試論儒家心性之學的現代意涵及其學科學的關係─兼論當代儒學對西方近代科技的理解與回應。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
  14. 袁保新(1995)。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月刊,22(11),1009-1022。
  15. 張鼎國(1999)。「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8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