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以《春秋》當新王”到“《春秋》託王於魯”-《公羊》學“三統”說及其歷史際遇
|
DOI
|
10.30103/NICLP.200709.0016
|
作者
|
蔡長林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卷期/出版年月
|
17卷3期(2007 / 09 / 01)
|
页次
|
179
-
19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1983)。文津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莊存與:《春秋正辭》,光緒八年陽湖莊氏藏板。
-
莊述祖:《珍藝宧文鈔》,道光年間莊氏脊令坊刊本。
-
劉逢祿:《劉禮部集》,道光十年劉氏思誤齋刊本。
-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68)。春在堂全書。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
-
王應麟、孫通海校點(1998)。困學紀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司馬遷(1991)。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
何休解詁、徐彥疏(1989)。春秋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
宋均(2006)。禮緯•含文嘉。濟南:山東大學。
-
杜預集解、孔穎達疏(1989)。春秋左氏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阮芝生(1969)。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
孟子(1989)。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
林義正(2003)。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姜廣輝(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段熙仲(2002)。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段熙仲(1962)。公羊春秋「三世」說探源。中華文史論叢,4,71。
-
孫星衍(1998)。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
班固(1991)。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班固、陳立疏證(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
郜積意(2003)。論莊存與的公羊學。孔子研究,2003(5),60。
-
張廣慶(1990)。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4
-
陳柱(1980)。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陸淳(1967)。春秋啖趙集傳纂例。臺北:藝文印書館。
-
黃開國(2004)。《公羊》學的孔子改制說。齊魯學刊,2004(3),77-78。
-
黃樸民(1998)。何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楊朝明(1996)。公羊學派「《春秋》王魯」說平議。中國哲學史,1996(1-2),120。
-
董仲舒、蘇輿義證(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
劉逢祿(1972)。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臺北:復興書局。
-
歐陽修(199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
蔣慶(1997)。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
錢大昕(1985)。二十二史考異。北京:中華書局。
-
羅雄飛(2005)。俞樾的經學研究及其思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
蘇洵(1986)。嘉祐集。臺北:世界書局。
-
蘇軾(1986)。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
被引用次数
|
-
張麗珠(2011)。乾、嘉、道從論學到議政的今文學發揚。清華中文學報,6,255-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