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子所論「理」的融貫性與殊別性

并列篇名

Coherence and Particularity in Zhu Xi's Conception of Li

作者

陳振崑(Chen-Kun Che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3期(2013 / 09 / 01)

页次

29 - 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振崑(2006)。從整體性的觀點與「一體兩用」的思惟理路,重建張橫渠的天人合一論。華梵人文學報,6,157-158。
    連結:
  2. 〔宋〕周敦頤:《通書•理性命》,收入《周子全書》卷9
  3.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4.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5.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6.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7.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8. 宋朱熹、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9. 宋張載(1983)。張載集•正蒙。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0. 宋程頤、宋程顥(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1. 宋程頤、宋程顥(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2. 明羅欽順(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陸士儀(1977)。思辨錄輯要。臺北:廣文書局。
  14. Angle, Stephen C.(2009)。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大濱晧(1983)。朱子の哲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6. 安靖如、吳萬偉譯。聖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8.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9.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0.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1.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2.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3. 朱熹、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24. 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5. 束景南(2007)。朱熹的「理一分殊」及其認識論指向。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成都:
  26. 岡田武彥編、荒木見悟編(1985)。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初編。京都:中文出版社。
  27.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張立文(1998)。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9. 陳來(2010)。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30. 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1. 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景海峰(2012)。「理一分殊」釋義。中國哲學,2012(8),64-65+72。
  33. 楊祖漢(2005)。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4. 蔡方鹿(1996)。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35.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36.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37. 錢穆(2001)。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8. 藤井倫明(2011)。朱熹思想結構探討—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陳振崑(2016)。朱子「理一分殊」的理論詮釋與文化實踐。哲學與文化,43(10),125-145。
  2. 盛寧(2020)。書評:安靖如,《聖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47(1),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