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列子.天瑞篇》的有生有化、不生不化說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Doctrine "Uncreated Creation and Unchanging Change" in the Chapter "Tianrui" of Leizi

作者

周大興(Ta-Hsing Chow)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3期(2014 / 09 / 01)

页次

93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周大興(2006)。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
    連結:
  2. 周大興(2011)。《列子‧楊朱篇》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4)
    連結:
  3. (1996)。老莊思想。東京:財團法人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
  4. Graham, A. C.(trans.)(1990).The Book Lieh-tzu: A Classic of the Tao.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 Heidegger, M.,Stambaugh, J.(trans.)(2002).Identity and Differe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Wieger, Léon(trans.)(1992).Lieh-Tzu: The Treatise of the Transcendent Master of the Void.Felinfach:Lianerch Publishers.
  7. 山口義男(1976)。列子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8.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2012)。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任繼愈編(1988)。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
  11.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伽達默爾、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3. 沈清松(1987)。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
  14. 周大興(2004)。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5. 周大興(2009)。外遊與內觀─論列子好遊。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
  16. 張亨(2006)。《莊子》中「化」的幾重涵義。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
  17. 莊萬壽(1989)。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18. 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9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9. 陳鼓應(2009)。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
  20. 陳榮灼(1992)。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
  21. 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2. 劉文典(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3. 劉笑敢(2006)。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樓宇烈(2009)。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5. 鄭良樹(2000)。《列子》真偽考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4)
  26. 蕭登福(1990)。列子古注今譯。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8. 錢鍾書(197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29. 鍾振宇(2010)。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出版社。
  30. 嚴捷、嚴北溟(1987)。列子譯注。臺北:仰哲出版社。
  31. 嚴靈峰(1994)。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謝政修(2021)。至道不可以情求-論《列子.力命》力與命的衝突與超越。師大學報,66(1),37-65。
  2. (2020)。析論《列子》中幻化之實踐面及其學理。揭諦: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學報,3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