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東亞文學與宗教中的冤與結-代導論

并列篇名

Forward to "Grievances Redressed and Unredressed in East Asia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作者

劉苑如(Yuan-Ju Liu)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2期(2016 / 06 / 01)

页次

1 - 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朴馬利阿(2016)。從抒情性論《典經》中的甑山漢詩所蘊含的「解冤相生」思想─以解、情、救的詩意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102。
    連結:
  2. 佐野誠子(2016)。含冤髑髏─《天地瑞祥志》所引用的《列異記》佚文介紹和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28。
    連結:
  3. 李隆獻(2008)。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68,39-78。
    連結:
  4. 李豐楙(2016)。平反與解冤:混元禪師的神道觀及三祖信仰。臺灣宗教研究,15(1)
    連結:
  5. 程玲(2012)。罪惡感、羞恥感與得救釋放:神學與心理學整合觀點的初探。哲學與文化,39(1),72-78。
    連結:
  6. 福田素子(2016)。《日本靈異記》中卷第三十緣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56-57。
    連結:
  7. 謝薇娜(2016)。魯迅作品中「冤」的筆法和意義─以女性的冤與怨為主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68。
    連結:
  8.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2.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2008)。廣辭苑。東京:岩波書店。
  16.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7. 宋洪興祖、白化文點校(1983)。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
  18. 明吳承恩(1983)。西遊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9. 明笑笑生(1993)。繡像金瓶梅詞話。臺北:雪山圖書公司。
  20. 春秋左丘明(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漢許慎(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22. 漢許慎(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23. 漢許慎(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24. Schipper, Kristofer(ed.),Verellen, Franciscus(ed.)(2004).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5. 丁煌(2009)。臺北藏明宣德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初研。漢唐道教論集,北京:
  26. 小南一郎(1983)。顏之推《冤魂志》をめぐって。東方學,65,15-28。
  27.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編(2005)。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8. 王明編(1960)。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29. 王明科(2013)。新怨恨理論視界下的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史華羅 、林舒俐譯、謝琰譯、孟琢譯(2009)。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尼采、周紅譯(1992)。論道德的系譜。北京:三聯書店。
  32. 白川靜、蘇冰譯(2010)。常用字解。北京:九州出版社。
  33. 李豐楙編(2014)。道法海涵第一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李豐楙編、廖肇亨編(2013)。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5. 金永弼(2005)。「恨」的現象學分析。東疆學刊,22(3),38-46。
  36. 祝逸雯(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所。
  37. 馬克思‧舍勒、林克譯(2014)。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程政舉(2006)。東朝廷辯與漢代訴訟制度的缺失。中州學刊,2006(5),162-164。
  39. 馮卓慧(2009)。從傳世的和新出土的陝西金文及先秦文獻看西周的民事訴訟制度。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4),159-168。
  40. 蒂芬妮‧史密斯、林金源譯(2016)。情緒之書。新北:木馬文化出版公司。
  41. 董玉芝(2010)。「恨」、「怨」、「憾」義變說。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2),126。
  42. 趙光懷(2005)。獄吏與漢代司法系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4),89-92。
  43. 劉苑如(2016)。解冤釋結:《于少保萃忠全傳》的宗教解讀─兼論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解冤傳統。人文中國學報,23
  44. 蔣小波(2005)。臺灣的現代性「怨恨修辭」。臺灣研究集刊,2005(1),77-78。
  45. 鄭志明編(2000)。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46. 錢鍾書(1994)。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霍內特、胡繼華譯(2005)。為承認而鬥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8. 戴華編、鄭曉時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49. 邁可‧桑德爾、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臺北:雅言文化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李豐楙(2016)。平反與解冤:混元禪師的神道觀及其三祖信仰。臺灣宗教研究,15(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