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章自可觀風色-文人說經與清代學術》導言

并列篇名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llectual on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蔡長林(TSAI Chang-li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29卷2期(2019 / 06 / 01)

页次

23 - 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弱水(2015)。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3),554-555+535。
    連結:
  2. 黃聖修(2012)。清兩卷本《國史儒林傳》考述─兼論道光二十四年以前〈儒林傳〉稿本之變化。故宮學術季刊,29(4),227-250。
    連結:
  3. 蔡長林(2012)。文人的學術參與─《復堂日記》所見譚獻的學術評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0,129-176。
    連結:
  4.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0.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清)永瑢(纂),(清)紀昀(纂)(1968).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清)吳修(編纂)(1985).昭代名人尺牘小傳.臺北:明文書局.
  13. (清)阮元(1995).揅經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清)翁方綱(1969).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5. (清)袁枚,周本淳(標校)(1988).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清〕莊述祖:〈倪儒人家傳〉,收入《毗陵莊氏增修族譜》(光緒元年刊本),卷 31,頁 40。
  17. (清)陳澧,鍾旭元(點校),魏達純(點校)(2008).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清)陸隴其(1965).三魚堂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清)焦循(1977).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
  20. 上海博物館圖書館(編)(2009).冒廣生友朋書札.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1. 內藤湖南,夏應元(譯)(2004).中國史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2. 王元化(編)(1995).學術集林.上海:遠東出版社.
  23. 王家儉(1994)。清代「漢宋之爭」的再檢討─試論漢學派的目的與侷限。清史研究論藪,臺北:
  24. 王鷙嘉(2018)。學術劄記與排他性判斷─惠棟《公羊古義》的研究取向。中國典籍與文化,2018(1),137-139。
  25. 朱維錚(編)(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 余英時(2012).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
  27. 吳飛(編)(2019).南菁書院與近世學術.北京:三聯書店.
  28. 汪喜孫,楊晉龍(編)(2003).汪喜孫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9. 周予同,鄧秉元(編)(2015).中國經學史論著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0. 柳詒徵(2007).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31. 張凱(2012)。平議漢學:蒙文通重構近代「今文學」系譜的嘗試。中國哲學史,2012(4),115-125。
  32. 戚學民(2009)。論阮元撰二卷本《國史儒林傳》。揚州文化研究論叢,揚州:
  33. 梁啟超(1985).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莫可非(1962).稊稗集.香港:步華印刷廠.
  35. 陳維(2015)。「兩唐書」文苑與儒林的歷史書寫及其關係。中州學刊,2015(3),118-119+115。
  36. 陸胤(2015).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陸寶千(1983).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
  38. 章太炎,朱維錚(編校)(1998).訄書.香港:三聯書店.
  39. 章太炎,朱維錚(點校)(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章太炎,朱維錚(點校)(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1. 葛兆光(1995)。世間原未有斯人─沈曾植與學術史的遺忘。讀書,1995(9),64-67。
  42. 熊十力(1985).十力語要.臺北:廣文書局.
  43. 蒙文通(2006).經學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4. 趙四方(2016)。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45. 趙統(2015).南菁書院志.上海:上海書店.
  46. 劉師培(1975).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
  47. 暴鴻昌(1997)。清代漢學與宋學關係辨析。史學集刊,1997(2),67。
  48. 蔡長林(2010).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9. 錢穆(1990).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0. 顧廷龍(校閱)(1980).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龔書鐸:〈清代康乾嘉以來理學的衰退〉,《光明日報》,2006 年 12 月 11 日
  52. 龔鵬程(2009)。唐朝中葉的文人說經。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3. 龔鵬程(2008).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4. 龔鵬程(2000)。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特刊,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