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五四論佛教與文學:從《白話文學史》談起

并列篇名

Discussions of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Starting with the History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作者

廖肇亨(LIAO Chao-heng)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29卷3期(2019 / 09 / 01)

页次

117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江燦騰(2011)。胡適與忽滑谷快天:再探胡適早期禪學研究問題。漢學研究通訊,30(4),1-10。
    連結:
  2. (1988).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3. (1991).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書店.
  4. (1988).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5. 小川隆(2015)。禪思想史講義。東京:春秋社。
  6. 小川隆(2011)。語錄の思想史─中國禪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7. 王立(2006).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北京:崑崙出版社.
  8. 王閏吉(2012).《祖堂集》語言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朱一玄(編),劉毓忱(編)(2002).西遊記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0. 朱鳳玉(1986).王梵志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江燦騰(2011)。薪火相傳─胡適初期禪學史研究的最新動態及其作為跨世紀現代性宗教學術研究典範的傳承史(1925-2011)再確認。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2,195-256。
  12. 余國藩,李奭學(譯)(2003).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 李小榮(2010).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季羨林(編)(2003).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5. 季羨林(編)(2003).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侯傳文(2004).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北京:中華書局.
  17. 孫昌武(1996).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 康保成(2004).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9. 張伯偉(1992).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 張錫厚(校輯)(1990).王梵志詩研究彙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張錫厚(校輯)(1983).王梵志詩校輯.北京:中華書局.
  22. 陳引馳(2017).中古文學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陳岸峰(2014).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香港:中華書局.
  24. 項楚、張子開,譚偉,何劍平(2005).唐代白話詩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5. 項楚校注(2010).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葛兆光(2017)。仍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有關中國學界中古禪史研究之反思。嶺南學報,復刊7,3-32。
  27. 廖肇亨(2009)。淫詞艷曲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明末清初的佛教詮釋。中邊.詩禪.夢戲: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
  28. 廖肇亨(2009)。禪門說戲:一個佛教文化史觀點的嘗試。中邊.詩禪.夢戲: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
  29. 臺靜農(1989)。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靜農論文集,臺北:
  30. 劉師培《論文雜記》(《國粹學報》第 1 卷第 5 期〔1905 年 5 月〕,文篇,頁 6)
  31. 魯立智(2015).中國佛事文學研究:以漢至宋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澤田瑞穗(1975)。佛教と中國文學。東京:國書刊行會。
  33. 謝无量(1968).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1)。「青年」與僧詩體式的轉型。東亞觀念史集刊,19,37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