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金觀濤,劉青峰(2009)。氣論與儒學的近代轉型─中國與日本前現代思想的比較研究。政大中文學報,11,1-30。
連結:
-
涂艷秋(2009)。戰國中期儒家「仁義禮智」內涵的轉變。興大中文學報,25,137-164。
連結:
-
陳瑋芬(2003)。「天道」、「天命」、「王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繼承和轉化─兼論中日帝王的神聖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35-262。
連結:
-
鄭文惠,邱偉雲(2016)。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中「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10,37-102。
連結:
-
鄭文惠,邱偉雲(2019)。數位人文視野下近代中國「新/舊」話語的交鋒與激辯。清華中文學報,22,173-246。
連結:
-
(1997).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
-
(1998).知新報.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
(1998).知新報.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
(1967).時務報.臺北:京華書局.
-
(1967).時務報.臺北:京華書局.
-
(1967).時務報.臺北:京華書局.
-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
-
網址: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index.php,檢索日期:2020 年5 月26 日。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index.php
-
(清)王延熙(輯),(清)王樹敏(輯)(1969).皇清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王錫祺(輯)(1985).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杭州:浙江古籍書店.
-
(清)王韜(2002).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清)阮元(校勘)(1989).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清〕胡承珙:〈爾雅古義卷上(版刻旋毀)〉,《國粹學報》第63 期(1910 年3 月1 日),頁1上—下。
-
〔清〕鍾天緯:〈第一問〉,王韜編:《格致書院課藝》(上海:弢園,1886-1893 年),頁2。
-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6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Altman, Douglas G.(1991).Practical Statistics for Medical Research.Boca Raton:Taylor & Francis.
-
Austin, J. 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Burrow, John Wyon(2000).The Crisis of Reason: European Thought, 1848-1914.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Moretti, Franco(2013).Distant Reading.London:Verso.
-
Moretti, Franco(2000).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New Left Review,1,54-68.
-
C. K. Ogden and I. 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23)
-
Edward L. Thorndi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ntal and Social Measurements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904)
-
van Dijk, T. A.(2008).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丁守和(編)(1982).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63).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67).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
王中江(2010)。進化主義與漸進「變法」思想。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增補版,北京:
-
王曉光、陳靜:〈數字人文打開文化新視野(高峰之路)〉,《人民日報》第20 版,2020 年2 月25 日。
-
王韜(1985).漫遊隨錄.長沙:嶽麓書社.
-
王枬(編),王忍之(編)(1960).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
白崢勇(2008)。從「以太」、「仁」與「心力」論譚嗣同思想之旨趣。文與哲,12,631-662。
-
列文森, Joseph R.,鄭大華(譯),任菁(譯)(2000).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李天綱(編校)(1998).萬國公報文選.香港:三聯書店.
-
李伯重(2000)。「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中國社會科學,2000(1),177-192。
-
李奭學(2010).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修訂版).北京:三聯書店.
-
阮元(校勘)(1989).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周保巍(2011)。「社會達爾文主義」述評。歷史教學問題,2011(5),48-56。
-
宜今室主人(輯)(1972).皇朝經濟文新編‧工藝卷1.臺北:文海出版社.
-
林毓生(2000)。附錄一:為何傳統中國的政治秩序與文化、道德秩序,基本上是一元的?。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上),上海:
-
邱偉雲,金觀濤,劉青峰,劉昭麟(2018)。中國近代平等觀念形成之數字人文研究:以報刊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33。
-
金觀濤,劉青峰(1999).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和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和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08)。附錄一:「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文獻目錄。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
-
金觀濤,劉青峰(2008)。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
-
俞頌華、陳獨秀:〈 通信〉,《新青年》第 3卷第3號(1917年 5月),頁10、11、12-13。
-
故宮博物院(編)(1963).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國風出版社.
-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1979).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
孫邦華(2001)。西潮衝擊下晚清士大夫的變局觀。二十一世紀,2001(6 月號),52-62。
-
徐曼(2008).西方倫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郝秉鍵,李志軍(2005).19 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高一涵:〈老子的政治哲學〉,《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1919 年5 月),頁547。
-
高一涵:〈斯賓塞爾的政治哲學〉,《新青年》第6 卷第3 號(1919 年3 月),頁258。
-
張立文(編)(1989).道: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張東蓀:〈余之孔教觀〉,《庸言》第1 卷第15 號(1913 年7 月1 日),頁5。
-
張壽朋:〈通信‧文學改良與孔教〉,《新青年》第5 卷第6 號(1918 年12 月),頁614。
-
梁元生(1978).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梁啓超:〈中國道德之大原(未完)〉,《庸言》第1 卷第2 號(1912 年12 月16 日)
-
梁啓超:〈中國道德之大原(續第1 卷第2 號)〉《庸言》第1 卷第4 號(1913 年1 月16 日)。
-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收入《飲冰室專集》之五十(昆明:中華書局,1941 年)。
-
許紀霖(2010)。現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史學月刊,2010(2),48-61。
-
許紀霖(編)(2010).啟蒙的遺產與反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郭國燦(1992)。近代尚力思潮述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2(6 月號),24-33。
-
陳室如(2006)。游移與曖昧─王韜《漫遊隨錄》的策略書寫與觀看之道。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3,107-129。
-
陳弱水(2005).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陳瑋芬(2002)。「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15,107-130。
-
陳獨秀:〈抵抗力〉,《新青年》第1 卷第3 號(1915 年11 月),頁1。
-
章絳:〈劉子政左氏說(續四十二期)〉,《國粹學報》第43 期(1908 年7 月18 日),頁3 上。
-
彭春凌(2016)。康有為、李炳憲交往和思想關係論考─兼及民初孔教運動跨越中韓之傳播與取向問題。近代史研究,2016(3),56-76。
-
彭春凌(2018)。關於「變化」的觀念碰撞和知識生產─全球史視域下的漢譯《斯賓塞文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8),172-193。
-
湯志鈞(編),湯仁澤(編)(2018).梁啟超全集‧第十六集‧演說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賀長齡(輯),魏源(輯)(1963).皇朝新政文編‧天文.臺北:國風出版社.
-
黃克武(2000)。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
-
黃克武(1984)。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歷史學報,12,197-223。
-
黃興濤(2000).文化史的視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楊芳燕(2010)。道德、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及其意涵。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
-
楊儒賓(2010)。「性命」怎麼和「天道」相貫通的─理學家對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2。
-
楊聯陞,段昌國(譯)(1976)。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
-
劉紀蕙(2011).心之拓樸:1895 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
鄭大華(點校)(1994).新政真詮:何啓、胡禮垣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
鄭文惠,梁穎誼(2017)。中國近代「個人」觀念的形成與演變─以非監督式學習法為主。第八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
戴晴(2008).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薛鳳, Dagmar,吳秀傑(譯),白嵐玲(譯)(2015).工開萬物:17 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謝无量:〈老子哲學(續)〉,《大中華》第1 卷第6 期(1915 年6 月),頁1。
-
謝无量:〈老子哲學〉,《大中華》第1 卷第4 期(1915 年4 月),頁8。
-
藍公武:〈中國道德之權威(續第1 卷第3 號完)〉,《庸言》第1 卷第5 號(1913 年2 月1 日),頁8+12。
-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羅志田(2015)。天變:近代中國「道」的轉化。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