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有無之間:魏晉南北朝正史諸夷傳風俗與物力敘述的遠讀與細讀

并列篇名

Distant Reading and Close Reading of the Folklore and the Material Narratives in the Chapters o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the Official Histories during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劉苑如(LIU Yuan-ju);陳雅琳(CHEN Ya-lin);羅珮瑄(LO Pei-hsua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卷期/出版年月

31卷3期(2021 / 09 / 01)

页次

45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富士(2017)。檳榔與佛教─以漢文文獻為主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3),453-519。
    連結:
  2. 康韻梅(2011)。異物/法術─唐代小說中的西域圖像。清華中文學報,6,155-208。
    連結:
  3. 簡佩琦(2012)。唐五代小說「寶珠」故事之研究。嶺東學報,31,229-255。
    連結:
  4. 《唐會要》卷九十六〈室韋〉(頁9)。
  5. (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北齊)魏收(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樓鑰:〈論風俗綱紀〉,《攻媿集》(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卷 25,頁 8b。
  8. (宋)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70).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唐)令狐德棻(1971).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12. (唐)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晉)張華(1984).博物志.臺北:明文書局.
  16.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7.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梁)蕭子顯(1974).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2.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1988).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23.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4. 丁謙(1971).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附魚豢魏略西戎傳地理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25. 仁藤敦史(2009)。卑彌呼の王權と朝貢─公孫氏政權と魏王朝。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51,343-355。
  26. 王士祿(1988)。婆羅門教在古代東南亞的傳播。東南亞,1988(1),21-27。
  27. 王文寶(1995).中國民俗學史.成都:巴蜀書社.
  28. 王青(2009)。客觀知識與文化偏見─以嶺南地志對物產與風俗的不同態度為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73-77。
  29. 王勇(2010)。六朝文化東漸與書籍之路開啟。廣東外語大學學報,21(1),5-9。
  30. 王柯(2019).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
  31. 王柯(2020).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王晶波(1997)。從地理博物雜記到志怪傳奇─《異物志》的生成演變過程及其與古小說的關係。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4(4),60-64。
  33. 令狐德棻(1971).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34. 外村中(2013)。正倉院琵琶源流攷。人文學報,103,1-43。
  35. 甘懷真(2018)。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289-317。
  36. 甘懷真(2018)。從冊封體制看漢魏時期的國際關係。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關的對話,臺北:
  37. 白須淨真(1973)。吐蕃支配期の東西交通:關隴朝貢道の途絶と西域朝貢使。東洋史苑,6,20-36。
  38. 吉村武彥,劉小珊(譯),陳訪澤(譯)(2020).日本社會的誕生.北京:新星出版社.
  39. 成仕偉(2018)。海口,海南師範大學。
  40. 何平(2009)。扶南主體民族的族屬與現代高棉民族的形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1),99-103。
  41. 何光岳(1988)。蠻人的來源和遷徙。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5),1-16。
  42. 余泰山(2002)。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所見西域諸國的社會生活。西域研究,2002(1),56-65。
  43. 余泰山(2003)。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的認知和闡述系統。西北民族論叢,北京:
  44. 宋成有(2014)。百濟冠帶文化論。北大史學,2014(1),190-218。
  45. 尾形勇(1985)。東アジアの世界帝國。東京:講談社。
  46. 李延壽:〈夷貊上〉,《南史》,卷 78,頁 1951,「扶南國」
  47. 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48. 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49. 李延壽撰:〈夷貊下〉,《南史》,卷 79,頁 1973,「百濟」,卷 79,頁 1986。
  50. 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51. 李純蛟(2002).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52. 李穆文(2006).鬼斧神工的古代建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53. 李豔茹(2007)。唐人小說中的摩尼寶珠。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21-24。
  54. 赤羽奈津子(2019)。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朝貢。研究論集,14,21-34。
  55. 阮元(審定),盧宣旬(校)(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56. 阮元(審定),盧宣旬(校)(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57. 和辻哲郎(2006).風土.北京:商務印書館.
  58. 岸本美緒(2002)。「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13(3),7。
  59. 金子修一(2007)。《宋書》夷蠻傳に關する覺書。國學院雜誌,108(3),1-15。
  60. 金浩慶(2019)。漢晉時期書籍的普及與東亞社會。南都學壇,39(4),1-12。
  61. 唐長孺(2011).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62. 埃利亞德, Mircea,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3. 根納普, Arnold,張舉文(譯)(2010).過渡禮儀:門與門檻、待客、收養、懷孕與分娩、誕生、童年、青春期、成人、聖職受任、加冕、訂婚與結婚、喪葬、歲時等禮儀之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64. 殷晴(2012).絲綢之路經濟史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65. 班固,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6. 馬曉娟(2014)。「略如漢氏故事」─《三國志》的西域撰述。史學研究,2014(2),13-17。
  67. 張久和(1998).原蒙古人的歷史:室韋—達怛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8. 張承宗,魏向東(2001).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69. 張亮采(編)(1995).中國風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0. 張爽(2020)。論 5-6 世紀柔然遊牧帝國與歐亞絲路貿易的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20(2),1-13。
  71. 張廣達(2008).文本、圖象與文化流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2. 陳金城(2010)。南朝四史「四夷傳」纂修原因之探討─兼論南朝與域外接觸的新視野。空大人文學報,19,218-220。
  73. 傅斯年(2012).性命古訓辨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渡邊誠(2009)。日本古代の朝鮮觀と三韓征伐傳說:朝貢‧敵國‧盟約。文化交流史比較プロジェクト研究センター報告書,6,1-28。
  75. 華梅(2004).服飾民俗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76. 馮立君(2016)。高句麗與柔然的交通與聯繫─以大統十二年陽原王遣使之記載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16(8),92-104。
  77. 黃暉(1968).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8. 萬雋(2017)。讀《南齊書‧蠻傳》─兼論「蠻傳」書寫的變遷。早期中國史研究,9(1),63-126。
  79. 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
  80. 董家遵(1950).中國收繼婚之史的研究.廣州:嶺南大學西南社會經濟研究所.
  81. 葭森健介(2012)。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中國の皇帝權。德島大學總合科學部人間社會文化研究,20,35-50。
  82. 葭森健介,張宇(譯)(2010)。東亞世界的形成與中國皇權─以六朝時期為重點。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0-85。
  83. 趙向群(2002)。北魏太武帝時期的西域經濟戰略。文史哲,2002(3),135-138。
  84. 趙維平(2003)。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中國音樂學,2003(4),34-48。
  85. 趙維平(2008)。中國及亞洲音樂研究中不容忽視的一角─日本的音樂資料及其研究成果。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2),95-101。
  86. 劉范弟(1994)。《三國志》四夷傳偏缺原因試探。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4(3),84-89。
  87. 劉苑如(2007)。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29-74。
  88. 劉淑芬(2021).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89. 蔣國維(1987)。古代交趾物產略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42-47。
  90. 魯西奇(2012).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91. 錢云(2017)。從「四夷」到「外國」:正史周邊敘事的模式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57-70。
  92. 戴燕(2016)。是東夷,也是南越─讀《魏志‧倭人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7-106。
  93. 韓昇(2015).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94. 魏收(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95. 魏收(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96. 魏收(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97. 羅新(2009)。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歷史研究,2009(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