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禮記‧檀弓上》
-
(2010).古籍考辨叢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卷 16,頁 277,卷 2,頁 34。
-
(晉)皇甫謐,陸吉(點校)(2010).帝王世紀.濟南:齊魯書社.
-
(清)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清)孫詒讓(2000).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漢〕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卷 17,頁 254、卷 14,頁 201。
-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漢)班固(1952).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許慎,(宋)徐鉉(校訂)(196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卷 12 下,頁 218。
-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2010).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卷 3,頁 30。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index.php,檢索日期:2019 年 8 月 2 日。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index.php
-
王先謙(1998).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王治國(2013)。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
-
王國維(1974).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
白川靜,溫天河(譯),蔡哲茂(譯)(1989).金文的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白奚(1998).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
-
朱鳳瀚(1990).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朱鳳瀚(2007)。西周金文中的「取 」與相關諸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
何樂士(編)(2004).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
何樹環(2007).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文津出版社.
-
吳鎮烽(編)(2006).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
-
呂思勉(1985).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李定生(校釋),徐慧君(校釋)(2004).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峰(2007).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峰(2010).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
-
李學勤(2013)。由沂水新出盂銘釋金文「總」字。出土文獻,上海:
-
李學勤(1987)。論西周金文中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2),207-210。
-
李學勤(2016)。有關春秋史事的清華簡五種綜述。文物,2016(3),82。
-
李學勤(1996)。從金文看周禮。尋根,1996(2),4-5。
-
李學勤(1999)。論師兌簋的先後配置。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
-
沈小仙(2017)。古代官名的襲古性探析。古漢語職官詞訓釋與研究,杭州:
-
沈文倬,陳戍國(1988)。孫詒讓《周禮正義》評議。孫詒讓紀念論文集,溫州:
-
汪中文(198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汪中文(1999).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
唐蘭(1986).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
-
孫詒讓(2010).籀廎述林.北京:中華書局.
-
徐宗元(1957)。金文中所見官名考。福建師範學院學報,1957(2),35。
-
馬承源(編)(1986).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
高鴻縉(1990).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
-
張光裕(1989)。金文中冊命之典。雪齋學術論文集,臺北:
-
張亞初(2005).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201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管仲.上海:中西書局.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址: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html,檢索日期:2019 年 8 月 18 日。
-
許富宏(2013).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
-
郭沫若(200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
郭沫若(1957)。盠器銘考釋。考古學報,1957(2)
-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
陳絜,李晶(2007)。南季鼎、揚簋與西周法制、官制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南開學報,2007(2),101-112。
-
陳夢家(2004).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
-
陳漢平(1986).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
陳劍(2007)。甲骨文中舊釋「眢」、「(難字,請見原文)」的兩個字及金文「(難字,請見原文)」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
-
彭林(2009).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程元敏(1987).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臺北:國立編譯館.
-
黃明磊(2018)。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
-
黃益飛(2019).西周金文禮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黃盛璋(1993)。西周銅器中冊命制度及其關鍵問題新考。考古學研究,西安:
-
黃然偉(1978).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香港:龍門書店.
-
楊向奎(1983)。《周禮》的內容分析及其成書時代。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
-
楊向奎(1954)。《周禮》的內容分析及其成書時代。山東大學學報,1954(4)
-
楊筠如:〈周代官名考略〉,原載《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 2 集第 20 期(1928 年)
-
楊筠如(2015)。周代官名考略。楊筠如文存,南京:
-
楊寬(2003).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裘錫圭(1998)。西周糧田考。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
-
劉起釪(1993)。《周禮》是春秋時周魯衛鄭官制的產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3),15-22。
-
鄭憲仁(2017)。郭沫若《周禮》職官研究之探討。野人習禮─先秦名物與禮學論集,上海:
-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錢穆(1986).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顧頡剛(1979)。「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文史,1979(6)
-
顧頡剛(2001)。「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顧頡剛集,北京:
-
黄盛璋(1998)。西周青銅器中服飾賞賜與職官及册命制度關係發覆。周秦文化研究,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