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稀代麻也子,陳俐君(譯)(2021)。從《宋書》表現手法論〈夷蠻傳〉引用〈均善論〉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2),33-46。
連結:
-
劉苑如(2016)。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29-33。
連結:
-
(1982).三國志‧吳書二.北京:中華書局.
-
(1999)。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3-13 世紀。東京:岩波書店。
-
〈初品總說如是我聞〉,《大智度論釋》卷 2,收入《大正藏》,第 25 冊,頁 73a。
-
(北齊)魏收(1976).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
(北齊)魏收(1995).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
(宋)王欽若(1976).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
(宋)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6).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姚思廉(198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
(梁)沈約(198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梁)沈約(198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梁)沈約(198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梁〕僧祐:〈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出三藏記集‧錄下》卷 5,收入《大正藏》,第 55 冊,頁 40c-41a。
-
〔梁〕慧皎:〈支樓迦讖傳〉,《高僧傳‧譯經上》卷 1,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27年),第 50 冊,頁 324
-
(梁)蕭子顯(1974).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1978).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1978).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A. L. 巴沙姆(編), A. L.,閔光沛(譯),涂厚善(校)(1997).印度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G. 賽代斯, George,蔡華(譯),楊保筠(譯)(2008).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根林(校點)(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任繼愈(編)(1988).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吉川忠夫(1984)。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
朱杰勤(1956)。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歷史教學,12 月號,33-39。
-
宋立道(2016)。法顯時代的斯里蘭卡佛教。法音,7 月號,49。
-
林承節(2000).印度古代史綱.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
河上麻由子(2008)。中國南朝の對外關係において佛教が果たした役割について:南海諸國が奉った上表文の檢討を中心に。史學雜誌,117(12),2047-2082。
-
肯尼斯‧阿‧霍爾,周中堅(譯)(1984)。扶南的「印度化」東南亞第一國家的經濟史。印支研究,1984(3),58-62。
-
肯尼斯‧阿‧霍爾,周中堅(譯)(1984)。扶南的「印度化」東南亞第一國家的經濟史(續完)。印支研究,1984(4),63-64+25。
-
金子修一(2007)。《宋書》夷蠻傳に關する覺書。國學院雜誌,108(3),8-11。
-
阿諾德‧湯因比, Arnold Joseph,徐波(譯)(2012).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哈利福克, Harry,中華原始佛教會(譯),葉少勇(審校)(2021).考證婆羅米文創制與阿育王、佛陀遺骨之關聯.臺北:中華原始佛教會.
-
姜望來(2022)。名僧入史與佛教中國化─《宋書‧夷蠻傳》所附四僧傳考論。佛學研究,2022(1),202-219。
-
柯慶明(2017).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卷 2,頁 13。
-
范家偉(1999)。《宋書‧夷蠻傳》與夷夏論。新國學,1999(2),392-406。
-
唐燮軍(2007)。沈約《宋書》平議。晉陽學刊,2007(5),90-94。
-
桑吉夫‧桑亞爾, Sanjeev,拉妮(譯)(2019).七河之地:印度地理史略.新北:遠足文化公司.
-
寇陸(2020)。書信中的君王形象與心理戰:拓跋燾(408-452)的國書和他的南方讀者。嶺南學報,復刊30,51-71。
-
陳序經(1992).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寒(2002)。西安,西北大學。
-
章巽(校注)(1985).法顯傳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湯瑪士‧特洛曼, Thomas,林玉菁(譯)(2018).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
黃心川(2002)。法顯《佛國記》所載印度超日王時期佛教盛衰情況考析。戒幢佛學,長沙:
-
董志翹(2002).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鈴木中正(1964)。南海諸國から南朝の諸帝に送られた國書について。鈴木俊教授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
-
僧祐:《弘明集》卷 3,收入《大正藏》,第 52 冊,頁 19。
-
瑪瑞里婭‧阿巴尼斯, Marilia,劉青(譯)(2006).古印度─從起源至公元十三世紀.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褚斌杰(1991).中國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劉亞猛(2004).追求象徵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上海:三聯書店.
-
劉欣如(1990).印度古代社會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苑如(2018)。嵩山受璧/長安開霸─劉裕英雄試煉與創業神話敘述。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10,87-123。
-
劉淑芬(1983)。六朝建康的經濟基礎。食貨月刊,12(10、11),374。
-
劉淑芬(1986)。六朝南海貿易的開發。食貨月刊,15(9、10),14+20。
-
慧皎:〈釋慧叡傳〉,《高僧傳》,卷 7,頁 364。
-
慧皎:〈釋曇無竭傳〉,《高僧傳》,卷 3,頁 338b-c。
-
慧皎:〈耆域傳〉,《高僧傳》,頁 388a-b。
-
慧皎:〈智猛傳〉,《高僧傳‧譯經下》,卷 3,頁 343b。頁 343b-c。
-
慧皎:〈求那跋陀羅〉,《高僧傳‧譯經下》,卷 3,頁 344a。
-
慧皎:〈佛圖澄傳〉,《高僧傳》,卷 9,頁 383c。
-
慧皎:〈朱士行傳〉,《高僧傳‧義解一》,卷 4,頁 346c。
-
慧皎:〈曇摩耶舍傳〉,《高僧傳‧譯經上》,卷 1,頁 329c。
-
魯迅(1967).古小說鈎沉.香港:新藝出版社.
-
錢文忠(1991)。「印度」的古代漢語譯名及其來源。中國文化,1991(4),177。
-
羅米拉‧塔帕爾,施堯伯(譯)(1981)。歷史與偏見(第二講)。南亞研究,1981(3),102-104。
-
羅米拉‧塔帕爾, Romila,林太(譯),張蔭桐(校)(1999).印度古代文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嚴耀中(2019).中國古代的婆羅門教與婆羅門文化影響.北京:中華書局.
-
竇豔玲(2014)。佛教載於《宋書‧夷蠻傳》原因初探。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4(4),23-25。
-
竇豔玲,胡祥琴(2014)。二十世紀以來《宋書‧夷蠻傳》研究述評。成都師範學院學報,260,105-108。
-
蘇繼廎(1989).南海鉤沉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