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長江流域下游地區的城鎮空間演化機制探索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Downriver Area of Yangtze River Basin

作者

洪啟東(Chi-Tung Hung)

关键词

中國大陸 ; 都市計畫 ; 上海市 ; 空間發展 ; 都市與區域研究 ; 長江流域 ; China ; city planning ; spatial development ; urban and regional study ; Yangtze river basin

期刊名称

都市與計劃

卷期/出版年月

27卷2期(2000 / 09 / 01)

页次

165 - 1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八年經濟改革開放之後,區域內部的城鎮空間起戲劇性的變化,其中尤以長江流域下游地區之上海區域空間的機能轉換,特別耀眼。藉由本文不同行政層級的地方政府案例研究,可以看出原本源生於社會主義城市規劃的中央計劃經濟與資源分派範型,地方政府藉由改革開放後,擺脫過往集中化的權利展現,以及對於空間利益的積極性表現,例如,集黨、政、企於一身之“發展公司”,透過外來資本並結合地方勞動力與土地成本優勢,進而扭轉地方的產業空間與機能,重構化了城鎮生活的空間,此等的發展模式並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城市。 文章首先回顧並探討後社會主義城市與區域空間發展的相關文獻:繼而描述上海郊區各縣的土地開發過程及其空問影響機制(例如,透過地方政府對土地使用的行政權處置,與黨政企特殊的後社會主義過度體質,而有市-縣所屬工業區、鄉鎮企業對地方發展的案例發生);前述工業用地的開發行為與地方政府對空間的作用,都與昔日我們熟知的西方主流城市發展現象與理論不同。文章的最後,作者將解析區域城市上海的空間發展機制,是項結果陳述有助於華人社會暸解1990年代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上海區域之城鎮空間演化過程。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interested in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s that dictate the phenomen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ies, suburb counties, and outer towns in the lower reaches reg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ince 1978. Probing into topics such as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s among government levels, conflicts between sectoral blocks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s, lan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 dubious relations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state enterprises, Research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in downriver area of Yangtze river basin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at region under capitalist system and other third world areas. With literature basically lacking in non-capitalist spat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research work of this type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also want to delineate modes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underlie and prompt this tremendous spatial overhaul now taking place in the downriver region. For example, the new systems of paid land use rights,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financial and land development powers, and a series of reforms in tax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seen a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s we know, these varieties of industrial l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tingencies are formulating in the downriver of Yangtze river basin region into a developmental powerhouse tha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atterns described by mainstream West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1996).Cities After Socialism.Cambridge, Massachusetts:Blackwell.
  2. (1996)。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 (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Cambridge, Massachusetts:Blackwell.
  4. (1979).The Socialis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Polic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5. (1994)。松江年鑑1991-1993。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 (1992).China's Coastal Cities: Catalysts for Modernization.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7. (1996)。中國區域經濟面面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8. (1988).Chinese Cities: The Growth of the Metropolis since 194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出版社。
  10. (1996).Shanghai: Transformations and Mo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Polic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1. Forbes, Dean, Thrift, Nigel(1987).The Socialist Third Worl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Oxford:Basil Blackwell.
  12. French, Richard Anthony(1987).Changing Spatial Patterns in Soviet Cities: Planning or Pragmatism?.Urban Geography,8(4)
  13. Gaubatz, Piper Rae(1995).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 China.New York: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Press.
  14. Holmes, Leslie(1997).Post-Communism: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5. Li, Ling-Hin(1996).Privatization of Urban Land in Shanghai.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6. McGree, Terry(1989).New Regions of Emerging Rural-Urban Mix in Asia: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y.Seminar on Emerging Urban-Rural Linkage,Bangkok, Thailand:
  17. Slater, David(1987).The Socialist Third Worl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New York:Basil Blackwell.
  18. Smith, David A.(1996).Third World Cit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Urbanization.Oxford:Westview Press.
  19. Zhou, Qing-Sheng(1996).Interprovincial Resource Transfers in China, 1952-9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4)
  20. 王均嗣(1996)。中國城市化區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王金華(1997)。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新區)。蘇州,江蘇: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科技工業園區。
  22. 王雅娟(1994)。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
  23. 王鴻楷 Wang, Hung-Kai(1998)。經濟改革開放後上海區域空間的變遷過程(I)。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4. 王鴻楷 Wang, Hung-Kai(1996)。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都市商業空間結構變遷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5. 王鴻楷 Wang, Hung-Kai(1999)。經濟改革開放後上海區域空間的變遷過程(II)。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6. 王鴻楷 Wang, Hung-Kai(1997)。都市空間發展與國家體制-上海與台北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7. 王鴻楷 Wang, Hung-Kai、 洪啟東 Hung, Chi-Tung(2000)。直轄市化後的重慶地區空間發展機制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8. 史家明(199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
  29. 朱寶樹(1996)。從離土到離鄉:上海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
  30. 朱寶樹(1995)。上海城鄉冗餘勞力移轉問題的比較及啟示。亞洲研究,15
  31. 江嘉豐(199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
  32. 宋國誠 Sung, Kuo-Chen(1996)。九○年代上海城市基本建設的發展情況 Capital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in 1990s。中國大陸研究 Mainland China Studies,39(2)
  33. 李江濤(1994)。發展與不平等:大陸與台灣之社會階層與流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34. 李英明 LEE, YING-MING(1996)。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35. 李英明 LEE, YING-MING(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6. 李智淵(1997)。歷史名城邁向新世紀-蘇州新區的開發奇蹟。中國通商業雜誌 China Marketing Business Monthly,86
  37. 李慶賢(1995)。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
  38. 李曉江(1984)。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
  39. 辛晚教 Hsing, Woan-Chiau(1994)。大陸地區城市規劃及管制體制之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40. 周一星 Zhou, Yi-Xing(1993)。「desakota」一詞的由來和涵義。城市問題,5
  41. 侯學鋼 、 彭再德(1997)。上海城市功能轉變與地域空間結構優化。城市規劃,122
  42. 施倩(199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所。
  43. 施倩 、 寧越敏(1996)。長江三角洲北翼外商投資的特點與效應分析。經濟地理,16(4)
  44. 洪啟東 Hung, Chi-Tung(199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5. 洪啟東 Hung, Chi-Tung(2000)。超級城市的崛起:重慶的城鎮空間發展與規劃過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6. 洪啟東 Hung, Chi-Tung、 王鴻楷 Wang, Hung-Kai(2000)。中國皖南之地方發展案例探討。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暨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南:
  47. 洪啟東 Hung, Chi-Tung、 王鴻楷 Wang, Hung-Kai(2000)。直轄市化後的重慶區域空間變遷之初探。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年會暨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48. 胡序威(1993)。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廿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49. 夏鑄九 Hsia, Chu-Joe、 王志宏 、 殷寶寧 、 溫蓓章 、 黃麗玲 、 魏慶嘉(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台北:唐山出版社。
  50. 孫施文 、 鄧永成(1997)。上海城市規劃作用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
  51. 馬昂主 Marton, Andrew M.(1996)。長江三角洲南部「大城市圈振興」理論的質疑。地理學報(大陸),51(3)
  52. 馬昂主 Marton, Andrew M.(1993)。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鄉聯繫-研究亞洲發展中地區經濟轉變的新理論架構。城市問題,5
  53. 張五常 Cheung, Steven N. S.(1989)。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社。
  54. 陳小紅 Chen, Nancy Hsiao-Hung(1993)。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廿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55. 陳界良(199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
  56. 陳蕙蓁(199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57. 章英華 Chang, Ying-hwa(1996)。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台北:台灣社會學社。
  58. 單文豪(1997)。上海郊區小城鎮體系建設合理化問題的探討。上海農村經濟,5
  59. 費景漢 Fei, John(1997)。中國大陸經濟講義 Lectures on China's Economy。台北:費張立和。
  60. 黃智鈴 Huang, Chih-Ling(1997)。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
  61. 楊沐(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香港:牛津出版社。
  62. 楊沐(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蹟-三十個鄉鎮企業調查的綜合分析 The Miracle of China's Rural Enterprises -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rty Rural Enterprises。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9期
  63. 寧越敏(1994)。世界城市的崛起和上海的發展。城市問題,6
  64. 寧越敏 、 施倩(1996)。上海大都市區的界定及圈層結構初探。上海城市規劃,6
  65. 寧越敏 、 施倩 、 查志強(1998)。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形成機制與跨區域規劃研究。城市規劃,1
  66. 熊世偉(199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
  67. 熊峰煌(1997)。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
  68. 趙建民 Chao, Chien-Min(1995)。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 Mainland China Studies,38(6)
  69. 趙曉斌 Zhao, Xiaobin(1994)。中國的區域發展模式和中央與地方關係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Quarterly,9
  70. 趙曉斌 Zhao, Xiaobin、 關榮佳(1995)。中國社會發展:香港學者的分析。香港:商務印書館。
  71. 劉吉瑞(1991)。沿海中心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洪啟東(2000)。「超級城市」的崛起:重慶的空間發展與區域擴張過程。中國大陸研究,43(9),1-27。
  2. 洪啟東(2001)。初探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現象:長安鎮、順德市。中國大陸研究,44(10),37-70。
  3. 洪啟東(2005)。面對權利的地方政府文化空間發展:上海松江大學城個案。建築與規劃學報,6(2),147-162。
  4. 洪啓東(2003)。中國城市區域不均等發展模式的機制探討:廈門市的發展個案。建築與規劃學報,4(2),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