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易致災都市空間發展之探討:以臺北盆地都市水災形成為例

并列篇名

Exploring Flooding Vulnerability during Urban Developing Process: Learni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Taipei Basin Floods

DOI

10.6128/CP.34.3.293

作者

陳亮全(Liang-Chun Chen);陳海立(Hai-Li Chen)

关键词

都市發展 ; 易致災性 ; 都市水災 ; Urban development ; Vulnerability ; Urban flood

期刊名称

都市與計劃

卷期/出版年月

34卷3期(2007 / 09 / 01)

页次

293 - 3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來國土空間的規劃逐漸受到重視,而其中「安全防災」更是新興的重要議題。都市計畫雖為其中之一環,但在災害防治議題上,仍甚少涉及「防災、減災」的課題,而多著眼於應變救災之需求,特別是為確保地震發生後緊急救災避難的功能。對於水災防治方面,在計畫層次上亦甚少涉及,但僅採取風險迴避手法或仍依賴工程的風險抑制。然而從近來水災災害損失逐漸升高的趨勢觀之,實有檢討都市計畫如何強化水災防治工作之必要。 有別於國內大多就法令規章或災害潛勢模擬來檢討空間規劃與水災防救關係的研究取向,本研究以臺北盆地都市發展歷程與水災事件作為探討對象,針對都市水災的變化及其易致災性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都市計畫在都市水災防治工作上應具備的功能之建議,期能對日後研擬國土空間規劃相關作業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由於都市發展改變土地使用、都市排洪能力、產業結構、建築形態與空間資本密度等,並形成水災的「易致災性」,進而提高都市水災發生的可能性、擴大水災的損失規模。因此,建議都市計畫應提升緩和災害強度、強化都市災害處理能力,以及增加災害承載量等三項功能,將可有效抑制都市環境中的易致災性,並減少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後,本研究認為有關災害的管制手段與公共建設終究有其強度與規模上的限度,唯有從根本促使空間規劃在防減救議題上有所作為,方能抑制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英文摘要

Urban planning functions serv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ntir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which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Taiwan,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issue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However, most of these discussions have focused on emergency response, which examine whether an urban area can maintain services whiling an earthquake striking. In contrast, flood studies generally utilize risk avoidance and risk control as their main strategies, and rely on how to control damage by use of hardware. Therefore, our research's aims are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hazard management by clarifying flooding vulnerable space.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urban development causing floods through 26 major flood events in Taipei Basin rather than through regulatory reviews or scenario testings. The study then analyzed flooding vulnerability and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disaster management. Urban planning is found capable of relieving an impact of hazard, strengthening energy for emergency respond and improving capabi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to withstand hazard. Additionally, all measures or facilities eventually have limits.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urban planning, as a hazard mitigation tool, should be applied for hazard reduction more than hazard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Furthermore, vulnerability should be widely analyzed and carefully suppressed via urban planning to minimize damage loss.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Alcántara-Ayala, I.(2002).Geomorphology, natural hazards, vulnerability and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Geomorphology,47,107-124.
  2. Burby, R. J.,Cigler, B. A.,French, S. P.,Kaiser, E. J.,Kartez, J.,Roenigk, D.,Weist, D.,Whittington, D.(1991).Sharing Environmental Risk.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3. Cutter, S. L.(2001).American Hazardscapes: The Regionalization of Hazards and Disasters.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4. Kawata, Y.(2002).The 2nd Workshop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s on Compound Urban Floodings.Kobe:
  5. Mileti, D.(1999).Disaster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
  6. Mitchell, J. K.(1998).Hazards in changing cities.Applied Geography,18(1),1-6.
  7. Sidle, R. C.,Taylor, D.,Liu, X X.,Adger, W N.,Lowe, D J.,de Lange, W P.,Newnham, R M.,Dodson, J R.(2004).Interaction of natural hazard and society in Austral-Asia: Evidence in past and recent record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18-119,181-203.
  8. Tansel, B.(1995).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 Accepting and managing risks.Safety Science,20,91-99.
  9. World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eduction
  10. 山崎憲治(1994)。都市型水害と過疎地の水害。東京:築地書館株式?社。
  11. 王如意、許銘熙、李鴻源(1997)。臺北防洪整體檢討計畫(二)。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12. 王如意、蘇明道(2001)。台北盆地及鹽水溪流域示範區颱洪災害危險度分析(二)。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13. 古偉瀛、黃俊傑(199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未出版
  14. 沈發惠(1998)。汐止鎮志。台北:臺北縣汐止鎮公所。
  15. 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02)。納莉颱風災因分析及綜合檢討評估報告。台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16. 林峰田(2003)。國土城鄉防災綱要計畫。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7. 減災学の確立
  18. 変動すると地球環境と異常気象の発生形態
  19. 殷莞之(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0. 高橋裕(1988)。都市と水。東京:岩波書店。
  21. 張石角(1988)。臺北盆地都市化程度與其自然災害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
  22. 許銘熙(1998)。87年汐止淹水災因分析與建議初步報告。台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3. 許銘熙(2000)。縣市淹水潛勢分析與1998汐止淹水。台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4. 許銘熙、謝龍生、簡名毅(2000)。基隆河治理方案之水理與水文評估。台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5. 陳三井(1981)。臺北市發展史。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6. 陳克誠(1967)。臺灣水災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陳亮全、許銘熙、林美聆、孫志鴻、何興亞、李明旭、李清勝、謝龍生、陳天健、丑倫彰、鄧慰先、蕭翰文、賴美如、翁進登(2000)。象神颱風對基隆河水患初步災因分析及檢討。台北: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8. 陳海立(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9. 黃心慧(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30. 楊靜雯(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1.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0)。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支流排水工程配合工程規劃報告。台北:經濟部水利署。
  32.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92)。臺北市綜合發展計畫2010。台北: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臺灣自然災害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蔡清彥(1987)。琳恩颱風勘災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5. 鄭思蘋(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36. 鄭政誠(1996)。三重埔的社會變遷。台北:臺灣學生。
  37. 謝信良、陳正改(1986)。臺灣地區氣象災害之調查研究(Ⅱ)。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8. 薩支平、陳亮全(2002)。都市洪災防治策略之整合型規劃研究(一)。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9. 笹本正治(1994)。防災史の視点。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年報,127-138。
被引用次数
  1. 蔡育新、詹士樑、葉佳宗、黃書禮、張學聖、張昱諄、林子倫、周素卿、李叢禎、李盈潔(2018)。接軌「都市化與環境變遷」國際研究-台灣研究議題。臺灣土地研究,21(2),93-110。
  2. 曾宇良、陳炳森、莊翰華、李建平(2014)。從臺灣環境災害教育發展論述地理學門。華岡地理學報,30,13-35。
  3. 陳品瑜,石婉瑜(2023)。台北盆地的高溫風險-自然有解?。土木水利,50(1),30-36。
  4. 陳姿伶、張學聖、李佳蓁(2009)。都市環境與火災風險及救災區位檢討之研究。規劃學報,35,13-26。
  5. 顧嘉安、鄒克萬、郭幸福(2014)。以馬可夫鍊細胞自動機模型模擬極端洪水對都市土地利用型態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都市與計劃,41(1),43-66。
  6. 廖晉賢、張學聖(2013)。臺南市土地使用計畫之水災風險分析。都市與計劃,40(1),59-79。
  7. 廖晉賢、張學聖(2014)。複合性災害評估架構研究:莫拉克風災為例。都市與計劃,41(3),305-327。
  8. 廖晉賢、張學聖(2015)。與水共生的空間規劃途徑─以曾文溪流域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6(2/3),183-200。
  9. 盧鏡臣、周素卿、江尚書(2011)。重大災害事件對媒體議題設定及政府決策之影響-基隆河流域河川整治的個案研究。地理學報,63,8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