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與世爭高:台北市高層建築生產的在地脈絡

并列篇名

Racing for the Sky: The Local Context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Taipei

DOI

10.6128/CP.35.1.1

作者

周素卿(Sue-Ching Jou);林潤華(Jun-Hua Lin)

关键词

高層建築 ; 摩天大樓 ; 企業地景 ; 在地脈絡 ; 台北市 ; High-rise buildings ; Skyscrapers ; Corporate landscape ; Local contexts ; Taipei

期刊名称

都市與計劃

卷期/出版年月

35卷1期(2008 / 03 / 01)

页次

1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全球化的影響與後工業社會的形成趨勢下,作為企業辦公大樓之所在的「高層建築」與「摩天大樓」,已成為城市最顯著的地景,並引領著都市的空間形式。1980年代後,開發中國家的首要城市或門戶性城市亦成為高層建築競相爭鳴的新場域,因為,高層建築一方面是這些國家的新興資本展現其企業權勢的一種方式,再方面,也是這些城市建立國家或城市認同、及宣告國際競爭力與城市行銷的重要手段。目前有關高層建築或摩天大樓的研究都太過於強調意象與象徵,忽略了高層建築作為一種重要的都市形式與都市的營建環境,其生產過程,包括實質環境與象徵的生產,雖是一種「全球化」的現象與發展趨勢,更也和在地的都市發展特徵與制度脈絡息息相關。因此,本文以台北城為例,從經濟、營建投資、技術與制度、以及都市發展等層面來探討高層建築的發展,目的在進一步分析當今以高層建築為構成的企業地景及其所引領的都市形式,如何構築在地域的發展脈絡與制度性架構中,而這其實才是摩天大樓在當今全球城市爭高的競逐遊戲中,所植基的地域性基礎。

英文摘要

High-rise buildings are conspicuous landmarks in the urban form of global cities. Since the 1980s, most of the tallest skyscrapers have been in primate cities or gateway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Asia. Large skyscrapers are not only icons of corporate power, they are also mega projects which build national ident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cent research on skyscrapers and high-rise buildings, nevertheless, has focused too much on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and images. As is well known, skyscrapers as high-rise buildings are generally a critical aspect of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Their construction,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form or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s highly intertwined with processes of global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al contexts and urban form. This article uses Taipei as a case study to show how the Asian fever of racing the sky has been realized and implemented in local setting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real estate market a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Bunnell, T.(1999).Views from above and below: The Petronas Twin Towers and/in contesting visions of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1),1-23.
  2. Cartier, C.(1999).The state,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symbolic landscape in high-rise Hong Kong.Landscape Research,24(2),185-208.
  3. Ford, L. R.(1998).Midtown, megastructure, and world cities.The Geographical Review,88(4),528-547.
  4. Ford, L. R.,Vale, L. J.,Sam Bas Warner, J.(ed.)(2001).Imaging the City.New Jersey: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5. Jou, S.C.,Hsiao, H-H M.,Chen, D.S.,o, K.C.,Hsiao, H-H M. (ed.)(2006).Capital Cities in Asia-Pacific: Primacy and Diversity.Taipei: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RCHSS, Academia Sinica.
  6. Olds, K.(2001).Globalization and Urban Change: Capital, Culture and Pacific Rim Mega-Projec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Olds, K.(1995).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urban spaces: Pacific Rim megaproject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7(11),1713-1743.
  8. Willis, C.(1995).Form Follows Finance: Skyscrapers and Skylines in New York and Chicago.Princet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9. Wu, F-L(2000).Th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of place-making: Remaking Shanghai as a world city.Urban Studies,37(8),1395-1377.
  10. Wu, F-L(2000).Place promotion in Shanghai, PRC.Cities,17(5),349-361.
  11. 內藤龍夫(1995)。日本建築技術研討會。空間雜誌,8,68-88。
  12. 台北市政府(1996)。台北國際金融大樓設定地上權開發計畫。台北:台北市政府。
  13.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06)。台北市95年統計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主計處。
  14.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都市發展政策白皮書。台北:台北市政府。
  15. 吳光庭(2003)。一柱擎天新地標 專訪永峻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謝紹松。台灣建築,99,38-43。
  16. 吳光庭(2003)。東方的一大歩 專訪建築師-李祖原先生。台灣建築,99,34-35。
  17. 吳光庭、林芳怡(1998)。創造高雄天空的翦影-訪李祖原建築師。建築師,287,70-71。
  18. 李祖原(1993)。長谷世貿聯合國。建築師,219,132-137。
  19. 周素卿(2003)。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理學報,34,41-60。
  20. 周素卿(199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未出版
  21. 林祺錦(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22. 金家禾(2003)。臺北產業結構變遷與其世界城市功能發展之限制。地理學報,34,19-39。
  23. 夏鑄九(1987)。一個都市中心的興起: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個案研究。當代,15,44-51。
  24. 張育全(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25. 陳水扁(1998)。市議會第七屆第八次大會施政報告。台北市長施政報告。
  26. 陳水扁(1996)。明日台北-亞太金融中心下台北新貌。台北銀行月刊,26(7/8),2-9。
  27. 陳建志(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28. 楊逸詠、陳乃城、楊清孟(1984)。五年回顧系列座談之1(建築工程):技術與材料的進展。建築師,109,20-26。
  29. 蔡世鏗(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台智、周志龍(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72,31-55。
  2. 黃若慈、李涵茹、王志弘(2013)。縉紳化或便利城市升級?新北市三重區都市生活支持系統再結構。國家發展研究,12(2),179-230。
  3. 藍逸之、李承嘉(2009)。臺北市企業型都市治理在空間政治角力過程中的制度危機—一個尺度的政治經濟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0(2),123-146。
  4. 王志弘(2013)。紀念性與風土的對話:新北市重陽重劃區的都市地景形構。國家與社會,14,119-172。
  5.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6.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191。